|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对比轻了300吨,天宫空间站有何优势?( 二 )


且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还可以做到全空间全方位无死角的移动 , 使得天宫空间站在太空科研领域的扩展程度丝毫不会逊色于国际空间站 。
除此之外 , 与国际空间站使用货运飞船来实现轨道维持的方式不同 , 天宫空间站核心舱第一次将电推系统运用到载人航天上 。
并用其进行轨道维持 , 这相比货运飞船提高了几倍的燃料使用效率 , 也降低了货运飞船的出动频率和运行维护成本 。
在性能的节能方面 , 天宫空间站也发挥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 堪称“节能典范” 。 采用了黑科技柔性镓太阳能电池翼 。
这种电池不仅重量轻 , 还能大幅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同时兼顾了绿色再生理念 , 同时提高储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
而空间站内的物资循环利用 , 也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 , 利用废水尿液制造氧气和净化二氧化碳 , 未来每年只需要发射一次货运飞船就能够满足空间站的补给 , 减少了地面补给需要以及资源补给输送的成本 。
天宫空间站还有备用接点仓口的设计 , 为之后的空间站拓展升级打下基础 , 通过对接新的核心舱段 , 从“T”字型结构变成“干”字型 , 甚至“圭”字型结构都有可能 。
合作机制
总而言之 , 中国天宫空间站相比国际空间站 , 重量轻 , 性能利用效率更高 , 发展潜力更大 。 天宫空间站由中国独立建造 , 设备规划设计和利用都经由中国的一手决策 。
不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 可以自由发挥效率至上 。 但国际空间站由于参与建设的国家冗杂繁多 ,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标准有所差异 , 各自的需求和目的也大相径庭 , 导致了很多不合理的设计和多余的浪费 。
追平不是目的 , 反超才是追求 。 天宫空间站不仅在性能和硬件水平上超越国际空间站 , 其合作机制也更胜一筹 。 天宫空间站的合作机制面向全球 , 也更加具有开放性 。
未来中国会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开放天宫空间站 , 但同时要求共享所获得的科研数据 , 以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的合作目的 , 使天宫空间站高效获取科研成果 。
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和项目入选天宫空间站的首批合作名单 , 以开放的态度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由此可见 , 天宫空间站取代国际空间站成为太空下一任核心空间站 , 指日可待 。
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
那么 , 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斥百亿经费 , 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呢?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回报 , 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 , 空间站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进行长期作业和维持生活起居的重要据点 , 能帮助航天工程开展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 。
天宫空间站的发射 , 使得中国宇航员得以长驻于太空进行各项科研项目的研究 , 而太空得天独厚的失重环境也为科学研究带来了独特的条件 , 这极大助推了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 。
这些高精尖的技术经过时间的演化 , 又会逐渐走进普罗大众和千家万户 , 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 。
除此之外 , 空间站的航天技术也是各个高精尖科技产业的密集性结果 。 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和智力凝聚的实体化成果 , 它的发展能快速促进航天产业链的成长 。
同时也能孕育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 提高总体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 天宫空间站 , 使得我们中国成为航天大国之路更近了一步 。
然而 , 除了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 , 中国坚持独立建造空间站 , 也是为了能在航天国际面前挺直腰板争一口气 。 据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 中国曾诚恳地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的筹划建设 , 但遭到了美国的坚决反对 。
之后美国出台的不利于中美航天合作的各项法案也一直在针对中国航天领域 。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正式制定三步走的战略 , 下定决心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
这个“三步走”战略 , 目前已经实现了前两步 , 最后一步建立大规模长期载人空间站的终极目标应该就在不远的将来 , 我们将通过对天宫空间站进行空间拓展和改造得以实现 。
时至今日 , 天宫空间站开展的国际合作交流之中 , 美国也未达到我国天宫空间站的入站标准 , 并且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科研项目 。
因此 , 这次换我们将其拒之门外 。 而天宫空间站内部操作系统也来自中国制造 , 并采用全中文的模式 , 打破了国外系统垄断 。 这更加证明当年中国走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道路必要性 , 发展自身科技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