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冯骥才: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大理|冯骥才: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文章图片
大理|冯骥才: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文章图片
大理|冯骥才: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文章图片
大理|冯骥才: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文章图片
道之所在 , 虽千万人 , 吾往矣 。 真正勇士首先是个思考者 , 悟到人生之道后 , 他才是一个一往直前、破釜沉舟的行动者 。 痛定思痛的挣扎变成克服千难万险的千钧之力 , 如此才能直面惨淡的现实而不言退缩 。
1994年左右 , 身为作家、画家的冯骥才走了一条偏离人生正轨的道路 , 他从一个对关注古村的思考者变成一个保护古城的行动派 , 从此 , 他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于抢救古城的事业上 。
90年代 , 城市改造在中国遍地开花 , 新的建筑代替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街区、城镇 , 这对冯骥才的冲击非常大 。 而一次巴黎之行促成了冯骥才身份的转换 。
当时的法国文化部部长对法国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 , 大到教堂 , 小到羹匙 , 只要有历史价值的都一一记录在册 , 这极大鼓舞了当时法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
旁观了两种迥异做法的冯骥才深觉古城保护的急迫 , 便凭一己之力开始为保护古城、古村落大声呼号、奔走相告 。 他表示 , 古城已经完蛋 , 别再祸害古村 。
护不住的估衣街1994年 , 天津开始老城改造 , 冯骥才组织了学者对老城进行调查、存录 。 他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尽可能地抢救文化遗产 。
而其中一条名叫估衣街的商业街的拆除 , 让冯骥才感到非常痛惜 。 估衣街是天津城最早的一条街 , 它的拆除就像是把这个城市的历史命脉给切断了 。
这样冯骥才痛惜的事情比比皆是 , 像山东德州、浙江嘉兴 , 一南一北两座古城的命运如此相似 , 古老的民居、街道没有了 , 历史建筑所剩无几 , 就好像历史不曾回顾过这两座城市一样 。
古城 , 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 凝结了前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 留存了大量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艺术创造 , 是中国几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差异造就了城市千姿百态的模样 。 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 尤其在对城市改造的过程中 , 决策者往往重点考虑功能性和实用性 , 而完全忽视了城市原本的文化、记忆和个性的保留和体现 。
或许是作家和画家的身份 , 让冯骥才对文化 , 尤其是民间文化多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 所以他才能敏锐地感知到民间文化正在大范围消失 。
也因为那份深厚的感情 , 冯骥才多次写文章讨论城市的的改造 , 也在政协会议上对不合适的口号提出批评 , 更是多次卖字卖画筹措资金抢救民间文化 , 他如精卫填海般不遗余力地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
古城不“古”进入21世纪之后 , 社会逐步有了古城保护的意识 , 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 可以说是一种意识上的进步 , 但实际效果仍有些差强人意 。
大理和丽江被视为古城保护的典范 , 而冯骥才并不赞同 , 或者从商业角度来讲 , 大理和丽江是成功 , 但古城的保护却是失败的 。 那里只剩下大理和丽江的空壳 , 而失去了灵魂 。
原有的居民大量迁出 , 生活的形态和城市的记忆随之远离 , 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 。 这个城市的进程被人为地强行改变 , 从前至此的历史已然终结 , 前有古人 , 却后无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