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关于出兵朝鲜,毛泽东曾有一封没发出的回电( 二 )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坐镇旗舰“麦金莱山”号指挥仁川登陆作战
9月27日 , 斯大林收到从平壤发回的急电:形势已经万分严峻 。 美国登陆部队和釜山反击部队在占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 , 已对人民军主力形成包围之势 。 人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 几乎所有的坦克和大炮均已被毁 , 部队缺乏有效组织和指挥 , 通讯时断时续 , 弹药与燃料即将见底 。
9月29日 , 攻占汉城后的麦克阿瑟授意南朝鲜伪军率先越过三八线 , 挥师北上 , 剑指平壤 。
10月1日 ,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国庆日 , 全国人民尚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 。 就在这一天 , 两封急电前后脚送到了毛泽东手上 , 第一封的落款是斯大林 , 第二封的落款是金日成 。
人类的历史 , 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
02不惧1950年的10月1日 , 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 接到两封求援急电后 , 毛泽东连夜召开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 , 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对策 。 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 。 在周恩来的支持下 , 毛泽东主张出兵朝鲜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 会议决定 , 次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 邀请在京高级军事领导人参加 , 作进一步讨论 。
夜尽天明 , 毛泽东给斯大林起草了一份原则上同意出兵朝鲜的回电 , 但在最后关头 , 这封回电被毛泽东按下不发 。 多年后 , 这个谜团被解开 ,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反对出兵的理由也很有道理 。
变数正是出在10月2日中南海颐年堂召开的这场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毛泽东在会议上请与会者“摆一摆出兵朝鲜的各方面条件 , 尤其是不利的条件” 。 与会者多数主张:出兵朝鲜 , 应慎之又慎 。
反对出兵朝鲜的理由主要从两大层面出发 。
第一个层面是国内形势 。 新中国建立刚满一年 , 百废待兴 , 经济十分困难 。 通货膨胀急剧、失业数据高企、农业灾情严重、运输系统尚未重建 , 工业产量更是不到战前最好纪录的30% 。 从安全形势上讲 , 祖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 部分地区剿匪尚未完成 , 国民党渗透破坏时有发生 。 此刻若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开启一场新的战争 , 变数太大太多 。
第二个层面是战场形势 。 若抛开情感因素 , 单以军事思维俯视朝鲜战场 , 美军仁川登陆后 , 人民军成建制部队已在前后夹攻下丧失殆尽 。 越过三八线后的“联合国军”占据武器装备优势 , 制空权、制海权优势 , 还有新胜之后的士气优势 , 入朝作战的最佳时机显然已经错过 。 秉持这个看法的以林彪为代表 , 在后来的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他提出了“缓出兵”与“出而不战”的应对策略 。
多番讨论之后 , 这场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于10月4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 再进一步讨论 。 散会后 ,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马上派飞机去西安 , 把彭德怀接到北京来参会 。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一度以为到北京开会是为讨论经济建设问题 , 特地随身带了许多关于西北建设的资料和图纸 。 因为天气原因 , 彭德怀的飞机10月4日才抵达北京 。 匆匆赶到会场已是下午四点 , 刚刚坐下的彭德怀很快意识到了“气氛不对” , 回身将关于西北经济建设的文件交给了秘书 。 在这场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会议上 , 彭德怀没有发言 , 默默倾听各方意见 。
会后 , 彭德怀与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共进晚餐 。 席间 , 彭德怀进一步了解到朝鲜战场局势以及多天来北京围绕出兵问题展开的讨论 。 当晚回到北京饭店后 , 彭德怀辗转反侧 , 彻夜难免 。 用他在回忆录中的话讲:“当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 , 我就意识到 , 这一仗不得不打 。 ”
第二天一早 , 邓小平受毛泽东嘱托到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到中南海一叙 。 坐在车上的彭德怀非常清楚 , 多年征战下 , 毛主席早就养成了白天休息晚上办公的作息习惯 , 此去中南海选在了上午 , 说明新中国的领袖定然也是多日未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