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电影《水门桥》要来了,留在它身上的5个疑问,是需要被解开了( 二 )


从地图上看 , 长津湖地区以山地为主 , 地形复杂 , 美军想要从古土里撤退到兴南港 , 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 而水门桥就在这条路上 。
从军事上看 , 美军要撤退 , 水门桥不仅是必经通道 , 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 重要性不言而喻 。
此外 , 美军在兴南港停靠了193艘军舰 , 包括几艘航空母舰 , 而水门桥距离兴南港的距离只有64公里 , 一旦水门桥被我军掌控 , 美军海军舰队也是“触手可及” 。
从地理位置到战略地位 , 水门桥都是长津湖战役中关键的一环 。
而从电影的角度看 , 水门桥战役可以带来区别于《长津湖》的观影体验 。
很多观众看战争片都有这样的体验 , 就是镜头切得太快 , 根本分不清方向 , 只看到一通狂轰滥炸 , 敌我双方怎么布局 , 如何协同作战 , 如何穿插分散 , 一概看不懂 。
《长津湖》的战争戏也给人这样的体验 , 视觉效果确实震撼 , 可是七连怎么取得胜利的看得云里雾里 。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法宝就是“桥” 。
战争片中一旦出现了“桥” , 观众就像找到了锚定物一样 , 战场的层次感一下子就分明起来了 。
桥将敌我双方很鲜明地对立起来 , 观众看起来一目了然 。
桥的上空、桥面、桥下又将水陆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关于桥的战术也很简单明了 , 无非就是炸桥和修桥 , 这对非战争迷来说理解起来也容易 。
最后桥可以引申出很多含义 , 影片的主旨不言自明 。
著名影片《桥》就是讲的炸桥 , 去年的《八佰》讲的也是一座桥将孤岛时期的上海分割成两个世界 , 还有《金刚川》也是围绕修桥和过桥展开 。
不夸张地说 , 一个战争片里如果缺少了桥的元素 , 似乎就少了灵魂 。
《水门桥》将桥作为影片高潮戏的发生地 , 也是符合战争片的创作规律的 。
02、如何还原“三炸水门桥”?
中国人讲故事 , 都喜欢拿数字“3”做文章 。
三顾茅庐 , 三打白骨精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而当年长津湖战役美军撤退时 , 我志愿军一共对美军实施了三次炸桥 , 这对于影视剧创作来说简直就是现成的素材 , 但也提出了挑战 。
主创们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 , 能做到三次炸桥层层递进推向戏剧高潮 , 这是有讲究的 。
我们先来回顾这三次炸桥 。
第一次炸桥发生在1950年的12月1日 。
志愿军派出一个侦查小队完成了炸桥任务 , 由于携带弹药量不多 , 只对桥面进行了损毁 , 美军很快修好了这个木结构的桥 。
第二次炸桥发生在12月4日晚 。
这次我侦察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 带了更多的炸药 , 躲过敌军的侦查后 , 成功实施了炸桥 , 还带走了周围的木材 。
可是敌人的工兵很快赶到 , 用原来残留的木质根部和携带的钢材修了一座钢木结构的桥 , 上面甚至能通坦克 。
【长津湖|电影《水门桥》要来了,留在它身上的5个疑问,是需要被解开了】为了阻断敌人撤退 , 我军只得重新部署炸桥任务 , 这一次必须更狠 。
第三次炸桥发生在12月6日晚 。
我军冒着风雪 , 反穿棉衣 , 从多个方向潜伏进了水门桥 , 他们突破了美军的封锁 , 把大桥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了 。
这时候日本三菱重工在12月7日连夜生产了8套M-2钢梁 , 通过C-119运输机运送到了战场 , 每个1.1吨重的组件通过降落伞投放到了战场 。
12月8日 , 一座全钢结构的大桥通车 , 美军通过这条“救命桥”狼狈逃到了兴南港 。
8天时间 , 三次炸桥 , 三次修桥 。
整个战争浓缩在一个星期、一座不起眼的桥上 , 整部戏的张力立马出来了 。
当然 , 从拍摄角度而言 , 如何拍好三次炸桥 , 难度不低 。
在皮哥看来 , 主创可以把三次炸桥设置成三番 , 每一番不是简单的重复 , 而是呈现更有丰富的元素 , 带观众到达更高的高度 , 这部影片就丰满许多 。
比如三炸水门桥前 , 杨根思曾在1071.1高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 这一点在《长津湖》里简单提了一下 , 在续集里可以详细描述 。
比如我军为何没能一次性把桥炸彻底 , 就是当时的装备太差 , 没有成型的工兵部队 , 本以为在极寒天气炸了桥敌人就束手无策 , 没想到日本空投了黑科技修复了桥梁 , 美军逃之夭夭 , 这一点可以深挖 。
比如我们炸桥为啥每次都在晚上行动 , 因为当时双方的军备差距太大 , 我们只能昼伏夜出 。
比如很多人会好奇 , 美军三次修桥时 , 我们的志愿军为啥不趁胜追击 , 骚扰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