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深科技云从科技与波士顿动力“隔空”碰撞:AI不应抛弃人类智慧( 二 )


DeepTech深科技云从科技与波士顿动力“隔空”碰撞:AI不应抛弃人类智慧
本文插图
图 | 云从科技人机协同的三个层次
周曦表示 , 每次科技进步都会提升效率 , 且都是对人的延展 。 历史上几次技术革命 , 都是对人类 “四肢的延伸” , 而人机协同是对人脑的延展 , 这种质变能让人类 “智上加智” 。
一定程度上 , 云从和波士顿动力分别代表着中西方 AI 与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 前者历经二十年终于推出首款商用机器人 , 而被称为中国 AI “四小龙” 之一的云从 , 自成立五年以来 , 已将 AI 应用于金融、治理、出行等领域 。
两位创始人也都属于学术派 , 雷波特曾先后在 CMU、MIT 任教 , 并于 1980 年创办波士顿动力的前身 “Leg Lab”。 周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求学期间 , 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Tomas S.Huang)教授 , 后在 NEC 美国加州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 创业前 , 周曦共获得 6 次全球识别技术竞赛冠军 , 回国后将云从孵化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
尽管创始人都是学术出身 , 但两家公司的目标迥然不同 , 波士顿动力希望打造出像人一样聪明的超级机器人 。 而云从则要通过融合机器和人类的优点 , 创造出人机协同的 “超人社会” 。
那么 , 到底是人的大脑聪明 , 还是机器人更强?亦或是两者结合后更强?这一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
周曦认为好的 AI 一定要人机协同 , 且一定是为人服务 。 假如 AI 也能像人类逻辑一样 “剥洋葱式” 递进 , 那它就能变成人类的良师益友 。
他眼中的 AI 能力分三层 , 第一层是工具 , 可实现基础人机交互 , 即看得懂听得懂 , 如人脸识别和声音识别 , 这方面云从已经非常擅长 。 第二层是搭档 , 此时 AI 能理解一些人类概念如漂亮的、危险的 , 还能根据人工修正信息来自我学习 , 从而保证下次达到更好效果;第三层是智慧共生体 , 这是最高级、最复杂、也是最难以实现的长期目标 。 第三阶段的 AI 产品 , 是拥有情感投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智慧共生体 , 并将通过数据映射实现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无缝的知识融合 。
像 “蓝色巨人” IBM 一样顺势翱翔
在近期采访中 , 人机协同一直是云从持续强调和深耕的企业战略 , 同时他们认为这是 AI 进化的必然方向 。
即将上市的云从 , 和 “蓝色巨人” IBM 的转型颇为相似 。 他们都以核心技术起家 , 并从推出软硬件、到以方案和咨询为触手 , 打造出各自的平台生态 。 百年 IBM 的长青再次印证了一条历久弥新的道理:抓住趋势的企业 , 才能引领浪潮之巅 。
面对趋势, 云从探讨出 AI 行业的三层 “进化” 路径:
第一步 , 抓住单点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 。 早期云从以人脸识别等为核心业务 , 并借此在短期内树立起头部地位 。
第二步 , 通过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 , 通过打造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将技术行业化、场景化 , 快速实现生产力的提升 , 完成行业价值闭环 。 这也是云从目前的阶段 , 即不再依赖单一技术输出 , 通过出行、金融、治理等业务 , 给企业提供 AI 闭环能力 。
这个阶段的 AI 企业 , 确实很难再用 “人脸识别” “计算机视觉” 标签去囊括 。
第三步 , 随着行业广泛涉足智能化 , 人机协同将嵌入到更多业务中 。 届时 , AI 会像互联网一样重塑所有业务模式 。
在创办云从科技之前 , 周曦已经在 AI 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 , 但即使经验丰富 , 创业之初的云从也因 “只知技术不知规则” 在残酷的市场中艰难求生 。
如今 , 5 岁的云从已经成长为一家估值超过 200 亿的 “小巨人” , 正在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浦东机场、国家海关总署、工商银行等机构与企业一起打造智慧应用 , 提高运转效率和营收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