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太空治理,中国不能丧失话语权( 二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NASA官网
与此同时 , 太空国际治理主导权争夺也不断加剧 。 美国在太空领域复制“美国优先”战略 , 凭借技术优势强化太空博弈主导权 。
美国牵头实施的国际空间站(ISS)项目 , 联合俄罗斯、法国、德国等15国参与建设 , 60余个国家共同参与应用和实验 , 影响力巨大 。
同时 , 美国大力渲染“中国威胁论” , 2019年2月发表《太空安全挑战》报告 , 称中国和俄罗斯发展太空技术对美国的太空安全构成“挑战” 。
“国际太空秩序正在进入动荡调整重塑的新阶段 , 我国必须强化太空活动现代化治理能力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强调 。
组织管理和法律法规都尚存短板:
常态化顶层决策机制亟待完善 , 我国尚无航天法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 我国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成绩斐然:神舟飞船、北斗导航、“嫦娥”、“天问” , 一项项重大航天工程相继实施;地球、月球、火星 , 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歇 。

参与太空治理,中国不能丧失话语权
文章图片

7月23日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 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才扬 摄
然而 , “我国航天事业依然存在着空间资源统筹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国际话语权主导权不强等制约航天发展的突出问题 。 ” 吴伟仁感慨道 , 这更凸显了我国太空活动现代化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
“我国的太空活动治理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但是概括起来说 , 仍然在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国际合作以及支撑技术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 ” 吴伟仁直言 。
我国太空活动治理缺乏系统完善的常态化顶层决策机制 。
具体来说 , 就是重大决策一般一事一议 , 没有发布国家级的太空活动战略 。
更重要的是 , 在太空活动组织管理上越位、缺位现象同时存在 , 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单位 , 存在“九龙治水”现象 。 资源配置管理粗放 , 军民商业航天发展不均衡 。
于登云说 , 从世界范围看 , 航天商业化投入与应用已经成为未来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 但我国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产业发展的程度还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
目前 , 世界上已经有包括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制定了有关航天活动的法律法规 。
完善的太空法律法规体系是航天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 。 然而 , 遗憾的是 , 我国是世界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 。
“我国的太空活动治理尚处于以行政政策为主导的管理阶段 , 国家层面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国家整体的法治发展水平 。 ”于登云解释说 。
我国现有的《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多属于部门规章 。
毋庸讳言 , 这严重阻碍了太空活动的安全、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

参与太空治理,中国不能丧失话语权
文章图片

核心技术无法满足需求
国际合作缺少顶层设计
太空垃圾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
现实中 , 这些空间碎片已经给在轨航天器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
到2018年底 , 国际上超过16颗卫星因碎片撞击而“身亡”或出现异常 。
2009年 , 美国“铱星33”在西伯利亚上空近800公里高度 , 就撞到了已经报废的苏联“宇宙-2251”卫星 。
这次撞击的后果很严重 , 不仅导致“铱星33”直接“毙命” , 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空间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