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英特尔12代i9首发评测:渲染性能爆炸性提升,游戏帧数提升上百!( 二 )


为了压制12代旗舰产品 , 散热器一定不能寒碜 。 微星推出的这款MPG CORELIQUID K360 , 专为LGA1700设计 。 冷头加装了一片2.4英寸显示屏 , 可以显示温度、时间和自己上传的图片动画等自定义信息 。
关于冷头的细节还有不少 , 在传统玩家的心中 , CPU体质、供电和核心温度成为了限制CPU超频的三座大山 。 可是随着CPU功耗的增加、ATX有限空间的限制 , 每相供电模组的温度压力也逐渐增加 。 传统水冷对于供电模组的高温无能为力 , 为了降低供电模组的温度 , 微星水冷冷头上还加装了一个下压风扇 , 对散热模组进行降温 。
Z690的LGA1700底座安装CPU方式相比以往LGA1200、LGA1151、LGA2066等插槽安装CPU的方式完全不同 。 以往安装CPU需要拉起压杆、向北桥方向掀起金属盖、安装CPU、按下金属盖并压杆固定 。 LGA1700插槽的安装方式变成了拉起压杆、向PCIE插槽方向掀起金属盖、安装CPU、按下金属盖并压杆固定 , 如下图 。
搭载这块i9-12900K的微星MPG Z690 CARBON WIFI定位微星主流产品系列 , 强调了一定的超频潜力和充足的性价比 , 所以CPU供电方面微星从不吝啬给玩家以最好的IC , 供电为18+1+1直出式 。
从微星Z590开始 , 暗黑主板的CPU供电接口就从4+8升级成了8+8 , 这意味着微星的中端主板拥有了和旗舰级主板相同的i9级供电基础 。
I/O面板上微星集成了flash bios button盲刷bios按钮 , 关机状态下插入包含bios文件的u盘并按下这个按钮 , 可在10分钟内完成bios更新 , 全程不需要显示器 。 USB方面 , 红色USB接口为USB 3.2 Gen 2 , 速率为10Gbps , 黑色USB接口为USB2.0 , 建议用来插键鼠等非存储类外设 。 HDMI、DP视频输出接口、Type-C、2.5G网口、WIFI 6E无线网卡和音频接口一应俱全 。
Z690芯片组给用户提供了12xPCIE Gen4+16xPCIE Gen3通道 , 意味着主板可以将PCIE x4插槽完全插满时让PCIE x16依然正常工作 。
在古老的X79平台上 , 信号拆分芯片用于拓展PCIE数量在(总带宽不变的情况下) , 而在服务器上则采用了PCIE拆分卡 , 后来在超微Z490系列消费级主板上开始出现了针对PCIE的信号拆分芯片 。 MPG Z690 CARBON WIFI的背后 , 在PCIE_1焊位下有4颗丝印为jys13008的信号拆分芯片 , 应该是为了PCIEx16的拆分通道以适应多设备接入而设计 。
平台设置
I9-11900K将作为i9-12900K的对比参考 , 同样采用了旗舰级Z590女武神主板 , 设置上采用了默频/TVB自动超频开启/关闭C模式/解锁4096W功耗/内存XMP 3600C18 CR1 。 而i9-12900K则直接未对主板bios进行修改操作 , 默频/TVB自动超频关闭/开启C模式 。 测试环境是Windows 11 21996.1(没有激活) , 电源管理策略为高性能 。 测试内容涵盖了渲染、开发与通用计算性能基准、游戏基准测试与实测帧数 , 待机功耗、FPU烤机功耗与R23渲染功耗 , 表现方式为将11900K性能表现作为基准 , 以柱状图体现变化 。
首先是基准测试方面 , 一般来说玩家拿到新品第一时间会上机跑个分 , 这里老黄将把几个通用测试的跑分给大家进行一个展示 , 通用基准测试上进行了Time spy(取CPU得分)、CPU PRO和CPU-Z跑分 , 渲染方面使用了Corona 1.3、V-ray(CPU)和R20进行测试 , 编译性能上测试了Matlab的LU分解运算、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微分方程组的ODE算法、Sparse稀疏矩阵、2-D和3-D绘图运算速度 , 游戏测试上选择了电脑里现成的游戏:守望先锋、CS:GO、英雄萨姆4、永劫无间、使命召唤6重置版、杀手2和地铁离去 。 游戏在1080P分辨率下运行 , 特效默认高设置 , 守望先锋200%渲染分辨率(否则会吃满400帧上限) , 统一关闭DLSS(如有) 。 PS:由于无法下载Win11完整中文包导致软件乱码 , 图表只能用英文展示 。
在基准测试中 , i9-12900K以绝对的多核性能碾压了上一代旗舰i9-11900K , 多核最大差距拉开了近79% , 单核性能上CPU PRO与CPU-Z中i9-12900K分别取得了11%~19%不等的优势 , 大致符合intel宣传的“对比上一代提升19%”说法 。
在第二项渲染与通用计算项目基准测试中i9-12900K在每一项渲染测试中均以52%~77%的巨大优势领先了i9-11900K , 然而在以单核模式计算圆周率时却遭遇滑铁卢 , y-cruncher疑似不能调用P-Core进行运算 , 计算速度仅为11900K的79%怀疑时长期未对软件进行更新导致的BUG 。
在Matlab编译平台上进行的测试中 , 领先幅度最大的项目为快速傅里叶变换 , 12900K速度比11900K快了2.38倍;领先幅度最低的项目为稀疏矩阵 , 领先程度5% , 老黄进一步查阅资料后发现现有稀疏矩阵运算算法多数基于单线程 , 无法充分利用多核cpu的优势 , 且可能可能无法正确识别P-Core , 目前该项目更多是使用GPU并行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