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从计算机到生命科学,青橙奖获得者王权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科学家|从计算机到生命科学,青橙奖获得者王权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文章图片
科学家|从计算机到生命科学,青橙奖获得者王权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科学家|从计算机到生命科学,青橙奖获得者王权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文|冯天鸣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受访者介绍:
王权出生于1986年 , 吉林长春人 ,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2005年考入南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14年获得南开生物学博士学位 。 2014年至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 , 2020年任职于上海科技大学 。 今年 , 王权与韦神韦东奕、赵慧婵等共10名学者从300多名前沿学者中脱颖而出 , 获得了达摩院青橙奖 。
“生化环材 , 四大天坑” , 这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 玩笑话的背后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奈 , 在知乎上搜索“生化环材”四个字 , 下面的推荐问题多数都表达出了社会对“生化环材”的“另眼相看” 。
(图源知乎截图)
在2021云栖大会上 , 达摩院青橙奖得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员王权接受了“成长的可能”的采访 , 聊及了自己的专业选择:因为兴趣的变化 , 他曾两次更换专业 , 并且从一开始的就业“大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调到“四大天坑”之一的生命科学 。 这背后 , 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本文根据王权口述整理:
我自己一直都是理科生 , 大概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接触到了计算机 , 也对这种复杂系统这种新鲜事物非常着迷 , 这个兴趣一直持续维持到大学 , 而且支持这个兴趣的科目比方说数学、物理也学的挺好的 。 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计算科学的专业方向 。
但在我进入大学 , 进入了高等教育之后 , 拥有了很多自己探索学习的机会 。 我在图书馆看科学杂志的时候发现 , 自然科学的这种疑问性的、探索性的问题很吸引人 , 比如说生命起源是什么样子的 , 生命怎么来的 。
这种的问题对于我的触动 , 都超乎了我当时所选的专业 。 所以 , 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 , 对于未知事情的解析和分析、探究的兴趣 , 这种兴趣有可能是我内心最能够激发出我这个人所有能力、所有激情的一个点 。
这是我从工学专业转到理学专业的主要动因 。
我现在研究病毒、病菌 , 当然这个其实是我导师所热衷的方向 , 但是我为什么选这个导师其实也是有一定个人考虑的 。
我觉得这个转换的过程其实也不是很容易 , 因为我觉得我的同龄人 , 几乎没有很早就把自己的兴趣点开拓出来的 。
但现在不一样了 , 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开放日活动 , 我接触了很多现在的中学生 , 感觉到当前高中和初中的同学们有非常好的机会 , 大家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可能触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跟病毒“一样” , 即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同 。 你适合做的事情 , 跟你从小经历的文化氛围、家庭教育还有你自己的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 所以每个人适合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
所以生化环材不一定就是差的 , 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计算科学不一定就是好的 。 其实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 , 努力地付出、专门地付出时间和心思 ,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而生化环材也可能跟我们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 , 不管是工程技术还是计算科学 , 都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福利 。 我们很难讲说 , 哪个专业更好 。
我的原则是 , 对于年轻人来讲 , 多接触 , 让自己的视野足够大 , 一定接触大量的事物 , 直到触碰到让你激动的那个点 , 越早找到那个点 , 你就会越早的开始你的真正的人生 。
我们个人一方面是生活 , 一方面都有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的愿望 , 特别是随着年纪的增长 , 大家会意识到 , 追求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最重要的 。
找到你的兴趣点 , 做你感兴趣的事情 , 这是最能实现个人价值的 。
所以我对年轻人讲:专业的问题是个人兴趣问题 , 这不是哪个专业好 , 哪个不好的问题 , 也不是选择的问题 , 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