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愿做高原一粒种 化作金穗撒人间——追记我国青稞研究专家尼玛扎西( 二 )


人字两画 , 如果说他简写了生活的一笔 , 则大写了事业的一画 。
青稞是藏族群众的主要粮食 , 被誉为“长在天上的作物” 。
“人间有了青稞粮 , 日子过得真甜美 。 ”“从此感谢云雀鸟 , 万众珍爱青稞粒 。 ”藏族民歌如此唱道 。
尼玛扎西 , 便是一只云雀鸟 , 衔来一粒种子 , 一缕阳光 。
“藏青2000” , 是尼玛扎西带领团队 , 历经19年科研育成的青稞新品种 , 是西藏青稞第三代主推品种 。
2013年 , 为了推广“藏青2000” , 尼玛扎西跑遍了西藏2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技术指导 。
作为“藏青2000”首席科学家 , 2013年2月份 , 尼玛扎西深入“西藏粮仓”日喀则各县 , 白天带领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 , 晚上挨家挨户了解农户所需所忧 。
听着尼玛扎西讲述“藏青2000”产量较高、多产草等优点 , 达娃顿珠还是无法完全放心 , “毕竟谁也没种过这个品种” 。
金嘎村的几户种粮大户协商后决定每户试种20亩 。 同时 , 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也试种了“藏青2000” 。
可到了当年5月 , 眼看着其他青稞田已出苗 , 新种仍无出苗迹象 。 这下 , 农户们慌了 , 纷纷聚集到镇政府前讨说法 。
“我们靠土地吃饭 , 若不出苗就歉收 , 谁能不急呢?”白雪村村民达娃至今记得当时说过的话 。
远在拉萨的尼玛扎西一听到这个情况 , 立即出发赶了5个小时的路抵达嘎东镇 。
为了解除疑虑 , 他带着农民 , 到农田里用手刨开土地 , 让农民看已经发了芽的种 , 刨到手指脱皮 。 晚上 , 尼玛扎西又给全镇农民开会 , 解释出苗晚的缘由——为预防病虫害 , 用立克秀剂对种子进行包衣 , 导致出苗晚 , 但抗倒伏能力强 。
“若一个星期后青稞还没出苗 , 今年大家的损失我来负责!”他最后掷地有声地说 。
果然 , 不到一周 , 农田里“藏青2000”青稞苗整整齐齐长了出来 。 当年 , 白朗县“藏青2000”亩产达到600多斤 , 几近原先品种的两倍 。
至今 , “藏青2000”是青稞生产史上唯一单品种单产年示范推广超100万亩以上的品种 , 为西藏青稞总产量突破80万吨、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保障西藏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说 , 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已选育并审定“藏青2000”“冬青18号”等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型新品种 , 常年占西藏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 , 累计在青藏高原推广818万亩 。 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 , 其社会经济效益达27亿元 。
千年青稞 , 在他麾下获得了“新生” 。
他也因此被誉为“青稞博士” 。
与尼玛扎西共事34年的青稞研究团队成员、56岁的禹代林说:“尼玛扎西对青稞的感情贯穿他的一生 , 对青稞事业的执着与敬业无人能比 。 ”
——尼玛扎西牵头构建了首个青稞核心种质库 , 入库保存近6000份种质;创建青稞双高协调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 培育出适应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11个 。
——建立青稞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 创立新品种推广模式;建立国内首个青稞加工技术创新平台 , 提出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选育、青稞保健食品开发等一系列青稞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论点 , 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了青稞系列产品100余种 , 极大提高了青稞附加值 , 增加了农民收入 。
——牵头实施西藏青稞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 , 构建了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图谱 , 首次揭示青稞起源与进化;解析了青稞高原适应性生物学机制 , 克隆青稞抗性重要功能基因11个 , 提升了我国青稞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
——围绕西藏农牧业增产增效和脱贫攻坚的技术需求 , 大力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了青稞增产、牦牛育肥、奶牛饲养、绒山羊扩繁、高原渔业、果树栽培、食用菌生产等方面的实用技术40多项 , 建立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