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土豆兄弟”的梦想

:原题为_青海日报|“土豆兄弟”的梦想。
【青海日报|“土豆兄弟”的梦想】
郭占福展示“青薯九号” ,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
村民正在采挖马铃薯 。本报采访人员 孙海玲 摄
本报采访人员 孙海玲
眼下 , 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的马铃薯采挖已接近尾声 。 秋风袭来 , 寒意阵阵 , 但峰堆乡上阳洼村村民郭文奎的心里却格外温暖 。
“我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就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这几年马铃薯价格好 , 我家种了0.67公顷 , 这两天正是销售的好时机 。 ”昔日用来糊口的马铃薯如今变成了致富的“金蛋蛋” , 郭文奎说 , 这还多亏有个“带头人”。
郭占福就是那个“带头人” , 凭着那句“要把家乡的马铃薯种出个名堂来”的誓言 , 他不仅成了海东市乐都区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 也成了峰堆乡上一村的致富带头人 。
郭占福的微信名叫“土豆兄弟” , 用他的话说:“马铃薯就是我的亲戚 。 ”早年间 , 他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家钾肥厂工作 , 那里干旱缺水 , 寸草不生 , 一年四季看不到一点绿意 , 那时候他常常关注中央7套的农业频道 , 在众多的创业故事中 , 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回乡种马铃薯!
带着这样的决定 , 2013年 , 郭占福回到了家乡 。
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 , 由于该乡耕地面积的80%为山地 , 所以马铃薯种植成为了全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 因此也被称为“马铃薯之乡” 。
为了早日帮助该乡脱贫致富 , 在联点帮扶单位青海省委统战部的指导和帮助下 , 该乡改变了传统商品薯的单一种植思路 , 确立了“两化战略” , 即种薯基地规模化 , 商品署种植单一化 。 随后村里成立农村合作社 , 确立致富带头人 , 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专家的帮助下打开思路 , 从传统农业转向合作社、机械化、科学化种植 。
在郭占福的带领下 , 峰堆乡结合地域优势确定了以种薯品牌化为主的种植战略 , 种植出来的马铃薯由合作社集中收购 , 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 郭占福说:“这种红皮马铃薯个头大 , 抗病、抗旱、还高产 , 深受消费者喜爱 , 现在我们村的马铃薯销往全国各地 。 ”
“红皮马铃薯”就是“青薯9号” , 因其“抗旱、抗病、高产”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 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王舰研究员带领的马铃薯生物技术研发团队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 。
“最大的特点是抗病、抗旱、高产 , 与其它品种相比平均增产25%以上 。 ”据王舰介绍 , 2001年 , 青海省农科院根据青海省浅山地区的特点及青海省气候特点 , 培育出的抗旱、高产、优质、高效、全营养 , 菜用型、加工型兼备的杂交马铃薯新品种 , 2006年12月12日通过了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定名为“青薯9号” 。
“以2018年为例 , 我们全乡共种植200公顷‘青薯9号’的马铃薯 , 亩产平均达到了3000公斤左右 , 和普通的小麦、油菜籽相比 , 增收效果明显 。 ”据乐都区峰堆乡党委书记李玮介绍 , 如今 , 郭占福成了乐都区上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户 , 合作社里既有商品薯 , 也有种薯 , 很多群众来他这里购买种薯 。
郭占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青薯9号”时 , 还不太相信它的产量和品质 , 直到那一年丰收后 , 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下来 。
郭占福说:“以前种的马铃薯1亩地最多收1000公斤 , 种上‘青薯9号’后亩产能达到3000至4000公斤 , 甚至更高 , 这样算来 , 1亩地农民的收入能增加几百元钱呢 。 ”
算起来 , 今年已经是郭占福种“青薯9号”的第6个年头 , 合作社辐射规模也从上一村 , 扩大上二村、上阳洼村等周边的几个村 , 合作社建起了马铃薯分拣车间、保鲜库 , 马铃薯从种植到采挖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 “青薯9号”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 郭占福带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