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克郎推球|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 二 )


明初 , 政府只在贵州设立卫所 。 随着“民屯”的展开 , 开始设置郡邑 , “卫所治军 , 郡邑治民” 。 对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来说 , 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只是权宜之计 , 而“调北填南”才是长久之计 , 是一种更为深谋远虑的治国安邦的策略 。
习惯上 , 人们把贵州的“军屯”后裔称为“调北征南”来的 , 而把“民屯”的后裔称为“调北填南”来的 。 现在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凡是叫“屯”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征南”来的军人后代;凡是叫“堡”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填南”来的平民后代 。
史克郎推球|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
文章图片
【史克郎推球|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人口流动是一种进步现象 , 改变了“老死不出乡里”的凝固、封闭状态 。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人口过多固然不利于社会发展 , 而人口过少则缺乏开发的力量 , 移民对“不患无地而患无人”的贵州来说 , 意义非同寻常 。 明代移民的主体是“屯民” , 他们是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农民 , 开垦土地 , 发展农耕 , 在农业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 促成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发 。 移民把中原、江南等地长期积累起来的农耕技术带到了贵州 , 逐步改变了贵州“刀耕火种”的粗放耕作 , 农业生产在“渐比中州”的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 。
大规模的移民 , 实际上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大搬迁” , 将农耕技术、工艺制造、中原式建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佛教道教、儒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整个汉文化体系完整地移植到贵州这块土地上 , 从而改变贵州的文化面貌 。
贵州文化的兴起 , 与明代教育有很大关系 , 办起了卫学、府州县学、宣慰司学、书院、社学、私塾 , 朝廷还在贵州开科取士 , 贵州人有机会参加全国的人才选拔 , 人才联袂而起 。 别的不说 , 唐诗、宋词中没有一个贵州人 , 而明代有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的孙应鳌 , 有以“诗书画三绝”名噪江南的杨龙友 , 有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 , 有诗坛对贵州刮目相看的吴中蕃……
贵州建筑的经典之作 , 不少是明代的 , 如有贵阳的甲秀楼、文昌阁 , 遵义的海龙囤 , 安顺的文庙 , 平坝的天台山伍龙寺 , 福泉的古城、葛镜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