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克郎推球|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 , 在应天府称帝 , 国号大明 , 年号洪武 , 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 。 新建的大明王朝 , 实际上控制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 , 长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 , 关东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 天山南北是蒙古人建立的察哈台汗国 。 长城以内的中原、巴蜀、江南、湖广等地经过各个朝代的经营开发 , 土地肥沃 , 人口众多 。 但地域广阔的“夷蛮之邦“ , 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 , 却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 , 人烟稀少 。 西南地区被元朝所封的梁王匝剌瓦尔密固守盘踞 , 朱元璋多次招降 , 梁王自恃地险路遥 , 顽固据守 。 洪武十四年(1381年) , 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远征西南 , 数月明军平定云南 。
局势得到稳定后 , 朱元璋担忧大军撤回后 , 云南又成孤悬 , 于是下令数十万平定梁王的西征军队在贵州就地军屯 。 昔日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地 , 瞬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军营 。 几十万人的军队 , 供养成了大问题 , 靠赋税?靠征调?都不现实 。 战争进行当中 , 一位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备边在足兵 , 足兵在屯田 。 ”这一建议深受朱元璋赏识 , 最终 , 朱元璋也选择了让军人自己养活自己 。
曾经铿锵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 , 开垦田地 。 20万明军按三比七的比例 , 三成军队驻扎城市 , 七成军队在农村屯耕 , 有10多万人加入垦荒的行列 。 他们一边开荒种地 , 军食自赡;一边操练军事 , 以防战乱 。 从贵州腹地的安顺向西到曲靖 , 过昆明、楚雄直至景东 , 每六十里到一百里 , 明军建立一个屯军寨子 , 开垦周围的土地 。
史克郎推球|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
文章图片
昔日的不毛之地 , 在这些来自江南的农家子弟手里 , 变成了千里良田 。 这些屯军寨子是按军队编制分布的 , 它们分别由六个卫来管理 , 这六个卫分布在贵阳和曲靖之间 。 分别是:威清卫(即今天的清镇市)、平坝卫(今天的平坝县)、普定卫(今天的安顺市西秀区)、安庄卫(今天的镇宁县)、安南卫(今天的晴隆县)和普安卫(即今天的盘县) 。 这六个卫就是今天贵阳以西六个主要城市的雏形 。 贵州不少城市也都源于当年的屯军营寨 。 像今天的黔西县 , 就是普定等六卫建城之后 , 明朝政府营建的郭张城 。 当年的屯军只是朱元璋和征南将领手中的“棋子” , 在云贵高原这张偌大的棋盘上 , 他们根据全局的需要 , 选择战略要害 , 轻轻一放 , 无意间造就了今天的屯堡城镇和村寨 , 被称为“调北征南” 。
实行军屯制度后 , 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满员 , 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 , 有生理相安之心” , 不至于逃散、脱籍 , 大明王朝规定“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 , 无妻室的 , 政府予以婚配 。 同时 , 明朝政府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 , 即鼓励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到经济滞后的地方 , 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 。 在“鼓励”的同时 , 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贵州 。 迁入的平民 , 按照给予的土地 , 划分区域管理 , 成为“民屯” , 也被称作“调北填南” 。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江南和中原一带 , 根据史书记载 , 明洪武年间进入贵州的移民在160万人以上 , 永乐年间在35万人以上 。 另据《安平县(今平坝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 , 设“平坝卫” , 因“地广人稀” , 由湖广的长沙等地 , 实行“三丁抽一”的办法 , 发配到平坝卫 。 偏僻遥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 。 这些移民中 , 一部分是军屯将士的家眷亲属 , 一部分是内地的良家子弟 。 他们的到来 , 一方面扩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势力范围 , 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 , 来自内地的先进文化一下就冲进尚在半原始状态的贵州 , 极大地带动了贵州的发展 。 汉族的比例也第一次超过其他民族 , 成为贵州人口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