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一央视女主持公开离职央视内情:“我不愿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二 )


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 , 只要是对生存有所威胁 , 大脑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 , 给出信号 , 要求我们停止过度消耗能量 , 而不管这种能量消耗是有益还是有害 。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 , 是经过多年的演化 ,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 , 很难改变 。
因此 , 即便通过大脑的理性部分 , 我们认识到 , 运动有很多益处 , 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 也对大脑有益 , 但大脑的本能部分 , 并不会理解 。
尤其是非生物本能的需求 , 例如学习、分析、新习惯等 , 只要不是大脑所熟悉的 , 能量消耗达到一定水平 , 大脑基于自我保护机制 , 就会发信号阻止我们 。
所以 , 停留在低能量消耗的舒适区 , 是大脑的本能 。 如果偏信大脑本能发出的信号 , 我们就会过度自我保护 , 很难突破舒适区 。
极端的情况是 , 如果一感到虚假疲劳就停止 , 那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
例如 , 有些人应付工作之后 , “吃饱就玩 , 玩累就睡 , 睡够就吃” , 不运动、不学习 。
这的确是很舒适 , 但时间一久 , 只会留下走样的身材、贫乏的大脑和单薄的能力 。
如果误以为虚假极限是真正的极限 , 就可能止步不前 。 同时 , 如果过分害怕失败 , 就会更容易放弃 。
因此 , 警惕虚假疲劳 , 避免被错误信息搞垮自己 , 更不要给自己借口 , 以为一点点努力就已经用尽全力 。
2、学会驱动自我
电影《风雨哈佛路》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
主角丽丝 , 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 。 由于父母吸毒 , 丽丝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 , 饥饿的时候 , 甚至用一管牙膏来当晚饭 。
虽然受父母虐待 , 但丽丝仍然爱着父母 。 但可叹又无可避免的是 , 丽丝的家庭破碎了:在丽丝15岁时 , 母亲死于艾滋病 , 父亲进入收容所 。
贫穷的丽丝 , 流落街头 , 只能靠捡垃圾、乞讨过活 。 她整夜乘坐地铁 , 只因在这里才能入梦 。 生活的苦难 , 似乎无穷无尽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丽丝认识了另一个名叫佩吉的女孩 。 佩吉曾经过的也是类似的生活 , 但现在有一份工作 , 与朋友合租了公寓 。
于是 , 丽丝下定决心 ,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 “我需要一次机会 , 爬出我出生的那个环境” 。
她知道 , 只有读书成才 , 才能改变自身命运 , 走出泥潭般的现况 。
后来 , 她用真诚的态度 , 感动了高中的校长 , 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 。 在漫漫的求学路上 , 丽丝开始了征程 。
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 只用了两年时间 , 就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
为了支付大学学费 , 她努力尝试并申请各类奖学金 , 最终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 。
她在申请里写到:“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 , 不想在他们之下 。 我想去哈佛 , 做受教育最高的人 , 读所有最好的书 。 ”
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 在影片的最后 , 丽丝迈着自信的脚步 , 以全优的成绩 , 走进了哈佛大学的学堂 。
这就是自我驱动 , 即自我提供动力 , 驱使自我行动 。
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 能够自主自发、想方设法 , 驱动自我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
相反 , 自我驱动不足的人 , 即便是加强监督 , 也很容易懈怠 , 不知不觉地降低自我要求 , 得过且过 。
一般来说 , 驱动自我 ,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①分析动机
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
外在动机 , 由物质奖励等激发 , 效果直接、迅速 , 但很容易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 效果往往短暂 。
相对而言 , 内在动机让我们更为主动 , 更能坚持 , 能想方设法从多个角度去解决有挑战的问题 。
也就是说 , 无论做什么事 , 只有挖掘出持续的内在动机 , 我们才能提升自我驱动的力量 。
②寻找刚需
为了挖掘出持续的内在动机 , 我们可以从寻找自己的刚需入手 。
比如说学英语 , 对于多数人而言 , 学好、用好并不是刚需 , 充其量只是应付考试 。
但如果要在国外生活 , 不会说英语就会影响谋生、沟通和发展 , 掌握英语就变成了刚需 , 学好的内在动机就很强烈 。
因此 , 通过寻找刚需 , 尤其是越刚性、越接近必需的需求 , 是帮助我们获得持续的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
一个人越是善于驱动自我 , 越不容易在舒适区中沉沦 。
3、坚持合理冒险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 , 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 , 在狱内服刑50多年 , 得到假释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