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豆育儿课堂|学会爱自己才是关键,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要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 , 欢迎转载分享)
“所有的年轻人都会长大 , 除了一个人 。 ”
(Allchildren,exceptone,growup)
这句来自于詹姆斯·巴里(J.M.Barrie)的著名小说《彼得潘和温迪》开篇的第一句话 , 就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不愿长大的男孩 。 他脆弱、敏感、宁可黏着父母 , 也不愿意长大 。
他宁愿待在代表了童话的“梦幻岛” , 也始终不愿意回到家庭 。 不安和害怕成为他对面对时间变化的最直接感受 。
贝贝豆育儿课堂|学会爱自己才是关键,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要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不愿长大不是彼得潘的专属 , 生活中同样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单纯 , 善良却极其依赖父母 。 即使年龄很大 , 也有着一颗娇嫩易碎的玻璃心 , 一旦遇到什么困难 , 就像鸵鸟一样 , 一头扎在父母的怀里寻找安全感 。
实际上 , 在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家庭中 , 有这样性格的孩子并不是少数 。
《2019年独生子家庭社会问题调查报告》明确指出 , 独生子女的人心理卫生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桎梏他们未来发展的主流问题 。
“长不大”、“玻璃心”几乎已经成为人们对新一代独生子女的最直观的印象 , 实际上 , 孩子的这种性格影响的绝对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 随着他们越长大 , 就越痛苦 , 也同样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
孩子的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 。
贝贝豆育儿课堂|学会爱自己才是关键,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要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文章图片
“彼得潘综合征”形容的其实是孩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1983年 , 心理学家丹·凯利(DanKiley)第一次提出了“彼得潘综合征”的概念 , 它原本形容的是那些生理上已经达到了成熟 , 但是心理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情绪上成熟的人 。
换句话来说 , 这些人往往有着成熟的外表 , 但是在心理上却不具备应对外界社会的能力 , 他们近乎“自私”地将爱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 总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于“未成年人”的特权 , 却不愿意承担理应承担的成年人责任和回报别人 。
贝贝豆育儿课堂|学会爱自己才是关键,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要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文章图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孩子的这种表现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自私 。 2016年 , Max.DGray在发表《如何应对彼得潘综合征》论文中指出
这些孩子本能上是拒绝长大的 , 即使长大了 , 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内心还是个孩子 , 享有专属于未成年人的特权:我可以要求别人的照顾 , 请求别人的爱 , 但是我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
这种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就产生巨大的落差 ,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情绪化 , 对父母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 。 困难往往会成为压倒孩子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
有研究表明 , 啃老族的出现 , “彼得潘综合征”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
贝贝豆育儿课堂|学会爱自己才是关键,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要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文章图片
“彼得潘综合征”的三种特征往往会带来三种性格上的缺陷
在心理学家凯利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 , 他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 , 将孩子表现出来的“彼得潘综合征”总结出6种特征 。 其中最常见的三种特征往往暗示了孩子存在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 。
●表现一:缺乏责任感
拥有这种特点的孩子往往会特别习惯于依赖他人 , 他们更多地想要去享受作为未成年人的特权 , 却对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视而不见 。 特别是父母 , 几乎成为他们全天候的求助对象 。
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在交往中没有礼貌;在犯错后企图逃避;即使已经是客观上的成年人 , 却仍然在大学毕业后安之若素地待在家里 , 享受着父母的服务 , 甚至不惜用啃老度过自己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