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疫情之下,科学家呼吁国际间更多开放交流】
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我们在广东省的中微子实验 , 一些关键部件需要外国合作方进行安装 。 当下对我们来说 , 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 , 有可能会延误构建探测器的日程安排 。 ”中科院院士、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王贻芳 , 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道出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合作的实际困难 。
11月1日 ,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构建全球科研协作网络”论坛上 , 王贻芳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唐·克利夫兰、1990年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徐立之及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学讲席教授黄嘉兴 , 共话疫情之下的国际科研协作 。
“江门中微子的实验设备 , 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智利等多个国家 。 由于疫情原因 , 一些关键部件的合作方无法来到中国安装 , 研究就会受到影响 。 ”王贻芳介绍 。
为保证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 他们开始尝试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来克服困难 , 比如远程安装 。 国外的合作方通过视频来对安装进行指导 , 安装的过程则由在中国的人员执行 。
王贻芳表示 , 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限于粒子物理学领域 。 对于其他很多领域 , 比如核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研究、甚至还有生物学而言 , 国际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 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 , 如自由电子激光器、生物固碳设备等面向全世界科学家的设备 , 分属许多国家 , 靠国际合作联合在一起 。
中村修二看到了疫情影响的两面性 , 他说 , “我们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合作 。 过去我们所有的合作都是通过面对面的会议进行 , 尤其是亚洲国家 , 商务会议主要是在餐桌上进行 , 所以虚拟会议行不通 , 国际合作就非常困难 。 ”
但是从科研角度来看 , 反而有了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 “我们现在没法到处跑了 , 必须留在大学里 , 所以跟学生合作非常密切 , 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 ”中村修二透露 。
一场疫情也让不少科学家们开始反思 , 要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公众沟通 , 帮助公众理解科学 , 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 从而反过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
王贻芳表示 , 粒子物理学这一领域的发展就得益于该领域几十年来所坚持的非常健康、非常成功的国际合作 。 “从大约60年前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起 , 从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起 , 就已经发明了这种合作方式 , 很多程序以及很多方法等等也被其他领域采用 。 ”王贻芳说 。 目前 , 国际合作深受复杂国际局势的困扰 , 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
(主办方供图)
编辑:王宇
审核:王小龙
- 科学家|科学家预言:“未来人类将培育出所有人体器官。”
- 科学家|中国跨越式发展!“人造粮食”研发大获成功,有望解决粮食危机?
- 科学家|宇宙中五个让人不能深思的问题,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
- 微生物|吸氧90天,年轻25岁?以色列科学家:不是一般的氧气
- 科学家|南非科学家发现新病毒变种
- 蜜蜂|科学家苦苦研究:骑自行车为何不会倒?却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 科学家|重大创举!科学家将活体人脑切下放培养皿,成功存活12小时
- |科学家提出在火星上创造生命的第一步
- 科学家|科学家称:南非发现的新变种的突变证明,这是病毒进化的巨大飞跃!
- 科学家|在地球上一直存在,但却让科学家无法解释的7个未解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