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从“团”到“囤”,美团和饿了么的餐饮赌局( 二 )


在双11 , 这场阿里系兵团进行商业生态协同的练兵和磨合里 , 饿了么着实迎来了反制和突围的最好机会 。
作为本地生活的排头兵 , 饿了么不仅是在外卖领域和美团“单打独斗” , 而是通过阿里本地生活一系列的业务和外卖做关联 , 促进外卖业务的增长;通过依托外卖流量和配送能力 , 为阿里本地生活提供支撑 。
美团弃牌背后面对饿了么all-in开火 , 美团这次只是在做一些小范围的打折、促销 , 以低调姿态避战 。 弃牌背后 , 也不难看出美团的决策两难 。
首先是 , 双11毕竟是阿里系军团的主场 。
饿了么在这波生态性的大势能里 , 小投入就能带来大回报 。 但对美团而言 , 想要在客场获得声量 , 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和成本 , 想“蹭”上双11的红利 , 重兵掉血或许也仅能回报一隅关注 。
其次 , 来自美团发展阶段的资金压力 。 尤其是今年特殊的环境 , 对于美团来说 , 资金的压力更大 。
即使是今年上半年外卖和买菜等业务受到极大关注 , 各个玩家都有较高的渗透率增长 。 但是反观美团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 第一季度美团重新录得亏损 。
众所周知 , 美团以一个超级APP承载着多战线业务 , 核心业务餐饮外卖在其目前的资本市场故事中已经处于盈利阶段 。
美团从外卖到向各个行业扩张 , 四处开火 , 到处树敌 , 已经在多个业务上和多个行业领头羊开始较量 , 而美团唯一可以依靠的 , 仅是外卖这样的一个高频业务带来流量 。
作为美团流量和资金双砥柱的餐饮外卖业务 , 美团虽然怕被抄了后院 , 但如果选择加注双11、继续投入大量的补贴 , 恐怕又会让今年的财务数据“一夜回到解放前” 。
一面是竞争压力 , 一面则是资本压力 。 没人愿意放弃手上的赢牌 , 弃牌背后总有难言之隐 。
餐饮是否能“囤”?看似是两家外卖巨头双十一的较量 , 饿了么与美团双方分歧背后的焦点命题 , 实则是餐饮业是否能进入“囤”时代?而更深层来解剖 , 则是——数字化浪潮对餐饮业的影响和革新究竟会到什么程度 。
以双11中餐饮行业的消费为例 。 餐饮行业本身是缺乏囤货性和集中爆发性的:消费者胃口一共就这么大 , 补贴再多一日三餐也无法变成一日十餐 。 于是此前 , 餐饮行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 并不能在双十一完全发挥出潜力 , 今年则是不同 。
消费者在今年双11 , 可以实现如囤衣服包包一样囤美食 , 囤完一次特惠卡券 , 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享受“双11价” 。 面对大牌足够给力的优惠 , 消费者对这种新式“囤货”也开始买单 。
饿了么双11首周的数据表明 , 囤券式消费已成为外卖行业增长新支点 。 对商家来说 , 正好借双11囤券契机 , 找到了一个能够长期运营消费者 , 管理会员运营的机会 。
在餐饮外卖行业 , 消费者抹嘴即走、还是常常回顾?当消费者在一次消费中囤了多张券后 , 这些券后续消费的几率 , 对于整体效用就很关键 。
从两方叫牌来看 , 美团的判断是偏悲观的 , 反之饿了么则更乐观 , 也更all-in 。 后者豪赌的 , 正是行业数字化的大势 , 和数字化的颗粒度 。
从往年仅可点外卖的优惠“饭票” , 到今年双11跨多端发售、既可到店亦可到家的“囤券” 。 饿了么需要验证的是 , “囤券”确实可以帮助商家锁定消费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外卖消费 , 以及更进一步的 , 锁定消费者对平台的习惯和心智 。
被加速的浪潮餐饮、外卖这些本地化服务可否规模化、标准化?今年的疫情其实正在加速改变潮水流向 。
疫情之中 , 餐饮行业产生了一些新的趋势 。 小龙坎、大龙燚、眉州东坡等传统线下餐饮商家 , 在今年疫情中通过直播+标准菜品销售一跃成为逆袭样本 , 线下餐饮与新零售的融合趋势 , 已经展现苗头 。
再以餐饮巨头自身的试水为例 。 在最近一周 , 肯德基上线了一款全新的新品螺蛳粉:它不供于堂食 , 是一款预包装产品 , 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