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祭月赏景拜兔爷,走遍京城消瘟疫

作为北京人中秋节俗的重要标志之一 , 兔儿爷流传至今 , 已有不少于380年的历史 , 虽无从细细考究 , 但至少从明代起就已经流行 , 有关其传奇故事 , 也被历代人们久久传颂 。
相传有一年 , 瘟疫传遍了整个北京城 , 宫中的嫦娥看此不忍 , 于是派身边捣药的玉兔来为百姓们治病 。 由于路途遥远 , 玉兔向神仙们借来各种坐骑 , 从庙里借来武将衣服 , 走遍了京城内外 , 也最终消除了京城的瘟疫 。 为了答谢玉兔的恩德 , 人们便用泥塑了玉兔 , 逢农历八月十五 , 家家摆上瓜果菜豆供奉 , 还亲切地称其为“兔儿爷” 。
【中华网文化|祭月赏景拜兔爷,走遍京城消瘟疫】
中华网文化|祭月赏景拜兔爷,走遍京城消瘟疫
文章图片
老舍先生曾这样形容兔儿爷:“粉脸是那么光润 , 眉眼是那么清秀 , 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地喜爱它 。 脸蛋上没有胭脂 , 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 , 红的 , 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 , 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 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 , 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 , 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 , 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这生动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对兔儿爷心生向往 , 也对兔儿爷所承载的老北京味道充满怀恋 。
在老北京 , 一进入八月 , 街上就出现了卖兔儿爷的 , 他们或在街边摆摊 , 把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由低往高摆成兔儿爷山 , 迎来人们的关注和选购;或挑着挑儿沿着胡同叫卖 , 由此拉开了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序幕 。
中华网文化|祭月赏景拜兔爷,走遍京城消瘟疫
文章图片
兔儿爷的造型演变 , 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漫长过程 。 明朝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是较早记述兔儿爷的文字 。 他说:“中秋节多以泥撰兔形 , 衣冠踞坐如人状 , 儿女祈而拜之” 。 这表明 , 明代中叶以后 , 民间中秋已有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 。 但此处对于兔儿爷装扮的描写较为模糊 , 至少未及后来定型后的兔儿爷详细、完整 。 原因很简单 , 京剧是在徽班进京后逐渐产生 , 其中的武生装扮不会比京剧产生更早 。 而这是乾隆年间的事情 , 距今不过二百多年 。 所以据推断 , 兔儿爷产生以后 , 在具体造型上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 其定型期不会早于清末 。 如今看到的 , 宫中溥仪供奉的兔儿爷 , 大体就是现在见到的模样 。
标准的兔儿爷 , 除了武生打扮之外 , 还要以黑虎作为坐骑 。 老虎本是兽中王 , 怎会让兔子骑?有趣味也就在这 。 兽中王成为兔爷的坐骑 , 无形中提高了兔儿爷的地位 。 兔儿爷是谁?生育之神 。 骑老虎正好体现了人丁兴旺主题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无上地位 。 兔儿爷的红袍与老虎的黑色 , 构成明显对立的阴阳两极 , 构成阴阳有机的结合 , 体现“阴阳合而万物生”的道理 。
中华网文化|祭月赏景拜兔爷,走遍京城消瘟疫
文章图片
兔儿爷的造型很多 , 除了骑黑虎还有骑鹿、马、羊、白象、五彩祥云……丰富多彩 。 除了兔儿爷 , 还有人给它配上兔儿奶奶 , 成一对 。 甚至把由响器、执事和轿子组成的娶亲队伍也打扮成兔儿爷形象 , 三瓣嘴 , 长耳朵 , 却穿着常人的衣裳 , 风趣生动 。
北京话里有许多歇后语是以兔儿爷作为主体来表达的 , 如“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 比喻把事情办坏了;“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 , 比喻办事情遭受了挫折 。 “兔儿爷过河——一滩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
小孩们唱的中秋歌谣里还有首提到了兔儿爷:“紫不紫 , 大海茄 , 八月十五供兔儿爷 。 头落摆着毛豆角 , 后面月饼摆三碟……”这正是老北京人祭月场景的描述 。 其中的毛豆角正是兔子的所爱 , 体现了对它的特别关爱 , 也说明了兔儿爷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