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枫树坞里的红色岁月

程福如
第821期
枫树坞位于绩溪县长安镇梧川村境内 , 离梧川约7公里 , 是黄山余脉大会山山脉上的一道幽深峡谷 。 峡谷入口是一道“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的关隘 。 峡谷内山道弯弯 , 绵延数里 , 各种树木遮天蔽日 。
翻越东面的大山 , 寺后、坦头、石家、上庄等十多个村庄尽收眼底;南面与大会山主峰相接壤 , 而后绵延不断地伸向黄山;西面的半山腰上 , 竹树蔽阴 , 十几幢徽派民房被白果树、板栗树、枫树和满山翠竹掩映得若隐若现 。 西山顶上则怪石嶙峋 , 地势突兀险要 , 一些低矮的松树 , 在石缝中顽强地向上生长 , 奇松、怪石相映成趣 , 时不时地 , 还会云雾缭绕 , 让人产生一种登临黄山的错觉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枫树坞里的红色岁月
文章图片
每道山弯都有小溪汩汩流淌 , 终年不绝 , 流到谷底 , 汇成一条蜿蜒的河流 , 日夜不息地奔向旌德 。 1979年 , 梧川、冯村等五个大队在开通金岭洞后又在这里修建了蒙坑水库 。 从此河水不再北流 , 而是汇集为一池碧波 。 水库水平如镜 , 美如碧玉 , 常有小鸟在水面上嬉戏飞翔和浅吟低唱 。 小鸟、青山、翠竹的倒影掩映其中 , 如诗如画 , 令人陶醉 。 每逢深秋 , 枫树坞里漫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美得像一位待嫁的新娘 。
从1941年到1949年间 , 皖南游击队有过数次驻扎枫树坞的经历 。 当然 , 被白色恐怖笼罩的他们 , 可不是来欣赏美景来了 , 他们是看中了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形环境 , 和那几户善良的百姓 。 随着游击队的到来 , 枫树坞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枫树坞里的红色岁月
文章图片
1940年 , 新四军主力即将北撤 , 胡明等几人奉命留守皖南 。 他们的任务是在皖南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 建立根据地 。 1941年元月 , 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 对北撤的新四军展开了血腥屠杀 , 整个皖南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 。 隐藏在黄高峰上的游击队员 , 被国民党兵不停围剿 , 胡明等采取“敌进我退 , 敌去我成堆”的战术以保存实力 , 不久便来到了枫树坞 , 得到了这里村民的大力支持 , 为游击队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周围充足的毛竹和箬竹资源 , 成了搭建山棚最好的原料 , 山上的白果、板栗、竹笋等成了游击队最美的食物 。
倾盆大雨的时候 , 敌人一般不会上山清剿 , 游击队员有时也会趁机享受一下难得的闲暇时光 。 此时 , 领导人胡明会拿出妻子洪琪送给他的定情物——口琴 , 在山棚里深情吹奏 , 为艰难岁月带来一丝浪漫主义色彩 , 同时他也是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其他游击队员 , 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 。
有一个雨季 , 胡明趁着大雨 , 在山棚里用毛竹做了数十只竹碗竹筷 。 旁边的人不解 , 他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 胡明深知 , 干革命也离不开人间烟火 。 结果这些竹碗筷在不久后一次四个支队联席大会用餐时派上了用场 。
与枫树坞相关的最感人的故事 , 莫过于“仕川怒火葬豺狼”和收治陈村伤员了 。
旌德仕川村 ,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革命策源地 , 党组织活动一直相当频繁 。 1927年 , 还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仕川农民暴动 , 他们抬着自制的土炮和50杆枪及其他武器 , 去攻打旌德县政府 , 结果因组织不严、信息泄露以及原来说好的几路军未赶到而失败 。 之后的十余年里 , 国民党旌德县政府一直对仕川加紧戒备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枫树坞里的红色岁月
文章图片
从1945年开始 , 当地恶霸喻昌书 , 伙同旌德县政府 , 在村头建碉堡、配备行动队防守 , 有队员约50人 , 喻昌书任行动队队长 。 喻昌书自认为有县政府撑腰和机枪、碉堡的保护 , 大肆搜刮百姓 , 并以“通匪”“探听情报”等罪名 , 用“关、吊、饿、打”等残酷手段摧残百姓 , 轻则将人整得半死不活后敲诈一笔放人 , 重则割去耳朵作为记号送交县政府处死 。 仕川附近的秘密党员、散失的新四军战士 , 只要被他探听到风声 , 几乎都遭到他的密捕枪杀 。 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 游击队也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祸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