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财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监李云强:收购是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更好地掌握核心技术( 二 )


李云强表示 , 潍柴发布的这款发动机在国内外引起非常大的轰动 , 因为现在量产发动机最好的水平大约是热效率为46% , 美国康明斯实验室样机水平为49.9% 。 这是潍柴持续科技创新、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成果 。
他还表示 , “中国的商用车占全球商用车比重是非常高的 , 至少全球一半以上 。 不过随着排放加严 , 传统的排放趋于零 , ‘国六’之后碳排放控制将是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核心 。 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 中国商用车逐步向智能化、电气化、数字化发展 , 相应的动力系统需要集成匹配整车需求 , 为客户带来更优的体验 。 未来的电动、混动在轻型商用车上有一个较快的应用和发展 , 重型车方面则有更长的路需要走 , 所以在传统动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 。 ”
先收购再合资
新能源战略已成为潍柴未来发展的中心 , 而燃料电池则成为了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
“燃料电池目前国内比较热门 , 但是还没有进行商业化运营 , 这说明它在产品、技术以及配套设施方面不是很完善和成熟 。 但是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 , 燃料电池技术成熟度是比较高的 。 但是要实现产业化的问题 , 就不仅仅是燃料电池本身的问题 , 还要有更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 。 目前用于燃料电池的高纯度氢的制取、储存、运输是很难的 , 这不是某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 。 现在国家和地方在积极开展示范区 , 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 但希望不要像之前的纯电动电池那样一拥而上 。 现在电动车企业很多 , 但是特斯拉一进入中国市场 , 就把中国整个电动车市场格局打乱 ,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发展了这么多年纯电动的技术 ,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李云强表示 。
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各地发布的氢能产业政策已超过40个 , 燃料电池产业化项目陆续建成 , 累计有90余家企业进入国家工信部的产品目录公告 , 对应车型数量达到220款 , 且主要聚焦于商用车领域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氢燃料电池车辆适合应用在重载、长途运输领域 。 与锂电池相比 , 氢燃料电池具备更长的续驶里程、更短的充电(加氢)时间、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大的性能提升空间等显著优势 。 事实上 , 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市场应用 , 行业内早已形成“商用车先行”的共识 。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也曾公开表示 , 燃料电池可能是未来重型商用车的终极路线 。 据了解 , 早在2018年 , 潍柴就已经宣布正式进军燃料电池动力领域 , 计划要在2021年前在中国为商用车提供至少2000套燃料电池模组 。 截至2020年上半年 , 公司已在济南、潍坊、聊城三地推广2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
今年以来 , 潍柴动力分别与德国欧德思公司(德国ARADEX)、奥地利威迪斯公司在山东济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根据协议 , 潍柴动力成功完成对德国欧德思公司80%股权的收购 , 并将收购奥地利威迪斯公司51%的股权 , 成为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 这也是继携手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后 , 潍柴动力在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的又一次国际化战略布局 。 在完成对德国ARADEX80%股权的收购后 , 潍柴动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的布局 。
“潍柴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 近几年海外收入占到40%左右 。 2009年开始国际化布局 , 收购了一个小的发动机的公司 , 那个时候是海外的试水 , 积累国际化运营的经验 。 2012年以后 , 潍柴国际化步伐加快 。 为什么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海外扩展?这是因为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成功 。 如果事情都从零做起 , 风险非常大 , 周期非常长 。 潍柴投资并购的企业基本上收购3~5年后能够盈利 , 这对海外并购来讲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 我们的经验模式是先收购 , 后续再和潍柴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 , 借潍柴的生产制造、质量把控进行市场开拓 , 既可以把这个企业做得更强 , 同时还可以自己掌握技术 , 这就是潍柴模式 。 ”李云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