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纸媒应怎样发展自身

谢邀~我不确定题主是一位负责校园刊物的学生,还是被领导分派任务的年轻老师。至少有一点幸运的是,做校园刊物不会像正儿八经的纸媒那样,指不定哪天就倒闭停刊下岗失业了。因为现在的现状就是,纸媒将死,无数的报刊亭也只能靠着卖饮料卖彩票勉强度日。不好意思,打击你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说我的经历好了。我没做过纸媒。我上一次买报纸还是10多年前了,距离上一次买杂志也是三年前了吧。纸媒最火的时候,我还在上学。买过最多的报纸是《体坛周报》。那时候互联网很弱鸡,中国男足冲击韩日世界杯的全程信息,我都是通过这份报纸获得的。每到出版日,我就会冲到报刊亭买一份,那种阅读的饥渴感丝毫不亚于打了一场球以后喝上一瓶可乐。然后?互联网来了。报纸,再见。我买过的最多的一本杂志,《汽车之友》。买了10年,从第一次的月刊、只有前中后不多的彩页,到后面的半月刊、全彩页。感谢这本杂志,是我汽车知识的“启蒙大师”,没有它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我后面多年做汽车编辑的事情。但是2005年之后,很少买了。最后也就不关注了。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国有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活着的还有新浪搜狐网易,死了的包括但不限于TOM中华雅虎,而QQ不过是一个聊天工具。那个时期也是我等屌丝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看着热闹,其实未必知道怎么玩。那时候主要的乐趣还是QQ聊聊天,chinaren玩玩校友录。反正还有报纸杂志。2000年后开始出现了垂直网站,比如我最早开始放入收藏夹的PConline太平洋电脑网,2001年上线,专门做电脑方面的资讯和报价。恰好那时候也对电脑感兴趣,于是只要上网就去看,内容比起半个月一个月买的电脑类杂志更丰富。后来自己组装电脑的那点知识和砍价能力,也是拜网站所赐。2002年,PConline分化出来了另一个垂直网站,PCauto,国内最早的汽车类垂直网站之一。上线第一天就被我收了。从此也就成了它的粉,并且后来还为它工作了三年。2003年的时候注册了爱卡的账号,2006年汽车之家上线后就成了它的用户。我想说的是,当2002年太平洋汽车网成立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就是媒体的未来。然而14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别说太平洋汽车网,就是汽车之家,现在别看如日中天,可也免不了要被自媒体分一杯羹,做说客做优创+,都是自我的求变。所以回到纸媒这个点,它的被淘汰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靠一腔热情就能挽回的。网站每年营收的大幅提升就是一个明证。还记得2008年那会儿跟着销售一起谈客户的时候,每个主机厂的市场预算比例的大头还在电视杂志和报纸,但客户在做后一年的年度预算的时候,也都会把互联网的一份大幅提高,同时减少对平面尤其是报纸的投放。企业要的就是传播效果,当传统的纸媒不再吸引人的时候,凭什么再从厂家那里得到更多呢?互联网让纸媒的天然短板暴露无遗。缺乏内容的时效性。有了微博微信甚至是新闻APP,前一小时发生的事情,转眼间就可以扩散开来。纸媒做不到,排个版都得半天。缺乏内容的包容性。有了互联网的无边界,关于一件事情的内容、视角、分析可以是无数篇的,篇幅是可以几百字也可以是上万字的。纸媒做不到,最多出个专刊找10几20个专家顶天了,篇幅更是限于方寸之间。缺乏内容的传播性。有了互联网的普及性,一个罗尔事件能够被全国人民关注起来。但哪怕是全国性的报纸和杂志,发行量就那么多,意味着阅读的人也不会多多少。罗尔的事情恐怕都很难传出广东省。缺乏内容的互动性。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动。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此刻我在写的内容,阅读者可以赞同,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跟我在评论区讨论。纸媒就是纯粹的我说你听,是与非对与错全在纸媒。这就是所谓的“舆论引导”。读者是没有话语权的。缺乏阅读的碎片性。拥有互联网,我们可以24小时获取资讯,我们可以在PC、手机的不同网站不同APP上获取资讯,我们可以在车站地铁大马路咖啡馆办公室商场床头健身房里获取资讯。这就叫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而一份实体的报纸,没可能24小时随身携带,想到看了再看两眼。前两年纸媒还会以。“深度”作为抵抗互联网的最后一块阵地。但是,“深度”?只要乐意,互联网中的作者们可以写出上万字的评论,深度的调查报告可以以网页专题、H5互动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实时更新。互联网早就不是内容的“搬运工”了。针对题主的问题,我真的不想打击。“希望报纸仍能给大家带去亮眼、动容的部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首先,题主可曾分析过现在的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阅读兴趣点是怎样的?我离开大学10多年了,我不便回答。但我觉得至少今天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已经习惯了抱着一个手机刷各种APP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坐在椅子上看一份报纸了吧。拿在手里都是一个累赘,并且通常而言校园报纸的内容又很无趣。也许你在学校里派发的时候,同学们拿回去的用途主要还是垫在某个地方或者当做苍蝇拍了。能够依靠微信号、交流群、官微、朋友圈传播的资讯,就不用浪费墨水再印在报纸上了。而且真的。依靠互联网,今天的资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有深度的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平庸和糟粕。互联网给了人们阅读的选择权。好与不好,判断的标准在读者。也许我这盆冷水泼得很直接,但这就是现状和趋势。如果非要坚持理想,我觉得首先题主要去做一个校园调查。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哪些内容,喜欢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想看的内容,剩下还有哪些内容是互联网没法传播出来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愿意花点时间看看报纸。以及,哪些学生愿意看报纸。你不能指望一群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玩LOL的工科男们浪费时间去看报纸。用户的需求才是你做下去的基础。我建议题主,时效性的内容就别再出版了,那是微信微博干的事情。跟学习相关的内容也是能少则少,没有哪个大学生会愿意在报纸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因为你报纸上的知识,多半也是源自互联网。有人愿意写连载的校园小说吗?有人会画连载的原创漫画吗?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做成一份校园版的《少年JUMP》呢?
■网友的回复
作为正经纸媒前员工的我表示,如果不是学校有拨款领导有摊派的任务还是算了吧,弄个公众号简单方便靠谱得多。
纸张劣势很明显:
1.纸张的承载内容是很有限的,能玩的花样很少,加上几乎完全没有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校园纸媒反应再快,一月一期也基本是极限了。在学校这样一个话题传播极快的地方,一个新话题的传播是极为迅速的。人家贴吧微信卧谈会都已经聊烂了你才不痛不痒出个小方块,还没发下去就已经过气了。
2.好内容是需要成本的,哪怕校园纸媒也一样,而纸媒的成本是硬伤。
好不容易拉到的一点赞助全砸在印刷费上了,自己还得再贴一部分钱。有这闲钱用来弄点奖品搞点小活动,够做三四次了。
数独连字这种纸张小游戏也很多人试过,可以直接在上面边写边玩,这确实是纸张媒介的优势。但是只靠这些毕竟撑不起一个完整的刊物。
校园纸媒想活下来无非两条路:
一条是高大上的学报,再不济研究生院肯定要来个几十份外加存档。
另一条就是找领导拨到足够的款,有钱继续烧着玩。
【大学校园纸媒应怎样发展自身】 大势就是这样,在联合收割机的时代,刀耕火种再怎么玩出花儿来,也不可能比联合收割机能填饱肚子。
■网友的回复
嗯加油。我也想过创个校园刊物。不过纸媒弊端太多,何况成本和群体也是两个硬伤。所以如果不是情怀,还是创个公众号比较容易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