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数字化古籍:走出深闺待人识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杜羽

  《十年 , 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终完成 , 5.3万卷全部无偿共享 , 一键直达》 , 这篇发布于2017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 至今仍然不断被转发、阅读 。

  这篇文章热度不减的背后 , 是读者对于中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殷殷期待: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古籍只有4200部、5.3万卷 , 而国内现存的汉文古籍约300万部、3000万册 , 中国的古籍数字化能否跟上世界的脚步?

  其实 , 近年来 , 国内不少图书馆都在对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 , 仅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的古籍就超过3.2万部 , 是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的8倍 , 而全国各图书馆在线发布的古籍总量已达到6.5万部 。 中文古籍的故乡在中国 , 绝大多数中文古籍存藏在中国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力也在中国 。 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籍 , 正在走出善本书库 , 走向互联网 , 走向更多读者的阅读生活 。

  国图60%善本数字化研究生态就此改变

  十几年前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 连续两年暑假 , 他都专程到国图看书 。 那时 , 高铁还没开通 , 从南京到北京 , 坐特快列车要10个多小时 , 单程的硬卧票价200多元 。 到了北京 , 薛龙春住在国图附近的一家招待所 , 设施简单 , 每天100元 , 一住就是半个月 。

  搭上了时间 , 花了钱 , 看书的体验却不太好 。 说是看书 , 实际是看缩微胶卷 。 为了保护古籍 , 国图的大多数善本已经被拍摄成缩微胶卷 , 读者要在专门的机器上阅读这些胶卷 。 薛龙春关注的明末清初学人著作 , 很多是大部头 , 像张镜心的《云隐堂文集》和《云隐堂诗集》 , 加在一起有四十卷 。 一边翻动胶片机 , 一边阅读、抄写 , 有时需要回头查看某处文字 , 也没办法随意跳转 , 只能把胶卷一页一页地往回倒 , 其效率可想而知 。

  2016年9月 , 当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上线的消息传来 , 薛龙春甚至不太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 直到亲自上网检索测试了一番 , 他才确定 , 这并非虚言 。

  这几年 , 我一直在向熟悉的朋友、学生 , 还有一些海外学者 , 推荐这个资源库 , 他们都反映非常有用 。 薛龙春说 , 他不仅通过这个资源库阅读古籍 , 有时也通过它进行一些校对 , 如果没有这个库 , 或许 , 为了校对几个字 , 都得再跑一趟北京 。

光明网■数字化古籍:走出深闺待人识。  对于中华古籍资源库的评价 , 学界有共识 。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沈乃文说 , 2016年发布的中华古籍资源库 , 一举扭转了此前我国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落后的状况 。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泽逊则认为 , 中华古籍资源库等古籍数据库将改变古籍整理研究的生态 , 具有里程碑意义 。

  读者无论在世界任何角落 , 只要有互联网 , 就可以在注册后远程阅览、调取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的古籍数字影像 , 完全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障碍 , 真正实现了古籍资源的共享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介绍 , 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 , 其收藏的汉文古籍在品种和版本数量上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 如今 , 国家图书馆所藏60%的善本古籍已经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 。 除了善本古籍的数字化 , 国图还在2015年启动了普通古籍数字化项目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