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电影为媒 丝路相通( 三 )

  近年来 , 网络发行渠道迅猛发展 , 部分电影的网络发行票房分账甚至已经超过了院线发行的收益 。 更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放弃院线 , 投身网络平台 , 并逐步加大制作成本投入 。 网络已经成为电影发行的新窗口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走网络还是走院线已不再是制作规模的差异 , 更代表着对电影发行理念的颠覆 , 并在颠覆中孕育着新的生意经和产业链 。 而院线和网络的融合之路 , 该怎么走?论坛上 , 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看好互联网发行 , 他表示 , 互联网发行对于将来的电影来说 , 是一个很重要的变现的形式 。 不过 , 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渠道 , 但用户需求本身仍是高品质的内容 , 任何平台都应当有压轴的内容 , 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 在亚宁看来 , 未来院线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 大IP、大制作、大投入将会进入到院线电影创作中 , 而互联网电影以小而美的存在 , 与院线电影相辅相成 。 不论是互联网发行还是院线发行 , 对于不同类型的影片 , 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 它们将让中国电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在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技术论坛上 , 与会嘉宾围绕5G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等主题进行了对话探讨 , 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和观影体验的升级提出了美好期待;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论坛上 , 土耳其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与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穆德远 , 聚焦镜头美学 , 共话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在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论坛上 , 美国视觉特效总监、动画导演克里格托米和中国天工异彩视效负责人申远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观点;在电影语言的时代创新论坛上 , 各方嘉宾就电影语言的创新进行讨论 , 他们一致认为优秀的电影作品都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语言 , 体现历史与时代感 。

  各方观点的交锋 , 从电影艺术创新、技术应用、市场走向、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 共同探索电影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

  3、一次凝聚共识携手未来的深远对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 。 国庆前夕 , 彩色纪录片《中国的重生》首次在俄罗斯播放 , 引起广泛关注 , 除了再现70年来的中国城市的变换 , 最为珍贵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影像记录 , 让观众仿佛身临开国大庆 。 让这些珍贵画面重见天日的功臣俄罗斯著名纪录片导演、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历史频道总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 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主论坛上分享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 , 让现场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 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 , 一直以来 , 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 , 对彼此的电影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他希望今后两国能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互鉴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 电影作为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 被亲切地称为铁盒子里的大使 , 是促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 多年来 ,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不仅是民心相通的平台 , 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都促成了丰富的交流与实践 。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 本届电影节也成了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 李少红携新片《解放终局营救》亮相 , 她希望通过电影这个国际语言的艺术形式 , 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真实地传递给世界 。

  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 , 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分享会的举行 , 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创人员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 借此表达中国电影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敬意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陈凯歌表示 , 只有电影传达的情感和观众情感交融时 , 这部电影才会真正取得成功 。 陈凯歌坦言 , 影片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在于 , 中国人对70年间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 。 在他看来 , 对自己国家怀有激情和挚爱的普通中国人 , 他们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