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影视化,张爱玲为什么PK不过严歌苓( 二 )


严歌苓作品当然也有低分的 , 典型如《妈阁是座城》 。
李少红太依赖于用旁白讲叙述的方式自然要背锅不少 , 但除此之外 , 本身就远离群众的故事 , 才是评分不及格的主要原因 。
《妈阁是座城》讲澳门赌场里女荷官和几位不同身份赌徒的情感纠葛 , 电影妄图从赌场做切入 , 洞察人性 。
但涉及的赌场、荷官、大老板、艺术家 , 他们都离群众太远了 。
看小说时 , 作者把人物心理变化行为动机都告诉读者了 , 但电影要用镜头叙事 , 关于角色我们有十万个为什么 , 他们哭了笑了到我们眼里就成了莫名其妙 。
这点是张爱玲和亦舒的小说影视化时 , 常见的难题 。
张爱玲和亦舒的小说其实也都是她们生活中的人 , 不过她们的生活本身离群众就很有距离 。
张爱玲在小说里 , 写自己见闻中的家族、人生选择、爱情 , 以及由所处阶级产生的人性思考 , 作为破落贵族后代又是年少成名 , 她的文学作品 , 与所谓普罗大众的审美 , 相差万里 。
当她省略时代写生活 , 看文字的人尚能从她的人生境遇里找理解的基点 。
影视化的人没见过没经过那种生活 , 凭空去想 , 就难免虚浮 。
亦舒同样 。 视张爱玲为偶像的她也践行出名趁早 , 中学时期就在杂志上有专栏 , 编辑约稿追到学校门口去堵她 。
生长在经济腾飞时期的香港 , 又是书香世家 , 接触人的是哥哥倪匡及他的好友金庸黄沾蔡澜 , 自小见惯女明星与娱乐圈中轶事 , 她笔下的人 , 再平凡也是不平凡的 。
她们都擅长写心理 , 又笔触冷静 , 时有金句 , 从文字里看与自身相去甚远的故事 , 在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下 , 是种享受 。
但试图把这些不够普世的故事搬上荧幕 , 问题就来了 。
小说作者是借着笔下的人物 , 表达自己对世界认知 。 她们创作时 , 由于对自身环境过于熟悉 , 所以会自动省略对阶层境遇及阶级危机的解释 。
她们笔下的阶级 , 多是高高在上或败落的贵族/资产阶级 , 以及在阶级夹缝中讨生活的人 。 影视化时 , 只要解释不到位 , 观感很容易就会变成「家庭破落的贵族小姐遇上不受宠的豪门公子堕入爱河」这种晋江早十几年就扎堆的总裁文 。
而常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 又很容易被渲染成饶雪漫式「我一见钟情努力付出他不爱我我爱过」的疼痛小说 。
没有明晰的人物小传帮助理解人物动机 , 致使人物单薄而故事落俗 , 这问题常出现在小说强势角色的改编中 。
《喜宝》原作讲的是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世上一切享受都司空见惯的勖存姿 , 年老时买下年轻漂亮有文化的姑娘姜喜宝 , 用她来完成自己的实验——穷奢极欲的物质究竟能不能买来一个人的灵魂 。
小说设定问题后 , 直接展开描写找答案的过程 , 对勖存姿的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只字不提 , 只通过他面不改色杀人 , 暗示这个人及其财产的恐怖 。
它省略掉的勖存姿发家史里 , 藏着勖存姿买喜宝的心理动因 。 也是拔高这个故事立意的关键点 。
影视化时丝毫没给勖存姿的巨富做合理解释 , 反而努力把故事往「糖心爹地老少恋」的方向引导 。
最后变得庸俗至极 。
《第一炉香》也有这样的问题 , 片中讲姑妈、乔琪乔等人游手好闲的奢侈生活 , 不讲他们看似安逸生活之下的各种焦虑 。
熟悉张爱玲的观众或许会脑补 , 逐年老去的姑妈 , 魅力在逐年减退 , 她需要一个年轻漂亮又出生不差的人给自己撑起新门面 , 一是赚钱 , 二是搞男人 。
收留葛薇龙 , 一是因为符合需求 , 二是驯化葛薇龙堕落 , 对她来说有一种报复原生家庭的快感 。
因此看到葛薇龙带卢兆麟来家里玩时 , 勾引他满足欲望是姑妈表面动机 , 实际上是在用卢兆麟给葛薇龙「上课」 , 让她早早断了念大学就能嫁好人的念头——你看上的人轻易就被我和我的钱俘虏了 。
乔琪乔是姑妈发给葛薇龙的一颗诱人糖果 。 他的花心没用游手好闲 , 吃软饭理所当然 , 原因都在原生家庭里 。
《第一炉香》尽力保留原著台词 , 却忽略了台词之下的潜台词 , 需要观众先看到人物变化 , 再进行推敲 。
当电影只做呈现不讲成因 , 要观众自己脑补人物小传 , 本身就是一种门槛 。
再遇上理解人物离题万里的演员 , 那就真是原著小说的影视化灾难 。
03 影视化改原著旨意是大忌
压迫者动机不明的问题外 , 受压者难博同情 , 也是张爱玲亦舒作品影视化落入「总裁文」观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