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马云批像老年人俱乐部的巴塞尔协议,究竟有什么用?

_本文原题为 马云批像老年人俱乐部的巴塞尔协议 , 究竟有什么用?

10月23日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 。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马云在演讲时 , 对金融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马云认为 , 巴塞尔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 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 , 系统复杂的问题 。 但是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 , 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 , 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 。
那么 , 究竟《巴塞尔协议》是什么呢?推出之后对全球银行经营带来了哪些改变?在现实运行中究竟还有没有用?
这是一个监管标准
【系统|马云批像老年人俱乐部的巴塞尔协议,究竟有什么用?】鼓励银行识别当前和未来风险
所谓《巴塞尔协议》 , 就是一个对银行自有经营资金(资本)的要求及风险考核标准 。 通俗地说 , 就是由13个国家银行集团共同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四个常务委员会之一)对全球范围内银行专门制订的资本要求和资本风险等级的一个监管标准 。 1988年7月该委员会颁布第一个准则文件 , 称“1988资本一致方针” , 又称“巴塞尔协议” , 这个文件的核心就是对全球银行运行的资本确定了一个统一的监管标准 , 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确定的标准 , 建立全球银行防止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 , 以避免银行因自身资本不足而诱发银行经营中流动性资金断链的危险 。
1996年 , 该委员会对巴塞尔协议第一版做了修改 , 扩大了银行资本覆盖范围 , 将市场风险可能诱发的风险也纳入资本要求范围 , 到了2001年又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要求考核范围 , 2004年6月两次完善和补充了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 颁布新资本要求准则 , 称“巴塞尔协议” 。 其目是将银行以市场经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纳入考核要求 , 以便对巴塞尔协议第一版进行有效改进 。
巴塞尔协议的最大目的在于鼓励银行不仅要识别当前的风险 , 而且要识别将来的风险 , 并且改进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来管理这些风险 , 即巴塞尔协议力求建立一个更为前瞻性的资本监管方法 。 目前巴塞尔协议已形成三个有效的监管支柱:最低风险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内部评估过程的市场监管 , 使巴塞尔协议能够基本防止银行经营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 目前 , 巴塞尔协议得到全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 , 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标准 。
协议出台的背景
两大世界著名银行先后破产倒闭
那么 , 巴塞尔委员会为何推出巴塞尔协议这个资本监管标准?主要是巴塞尔委员会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看到银行业普遍面临资本充足率比例偏低(银行资本即自身拥有的或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 , 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 。 )而诱发银行经营流动性资金出现危机 , 进而引发银行经营风险 , 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 当时 , 全球两个著名的国际性银行前联邦德国拥有8亿美元资产的赫斯塔特银行(Bankhaus Herstatt)于1974年6月28日在遭受4.5亿美元的外汇和其他损失之后 , 几家联邦德国大银行联合采取了营救行动 , 但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而使营救行动宣告失败 , 被联邦德国当局关闭 。 1974年10月8日 , 拥有大约50亿美元资产在美国排名第12的大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被宣布破产 , 其存款被欧美银行接手 。
这两大银行破产就是因为自有资本比例过低而引发流动性资金周转不灵的危机 , 这种情况在当时以资产负债管理为主的金融监管时代具有普遍性 , 不仅引起了民众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恐慌 , 也引起各国政府对银行资本监管的高度重视 , 使金融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 尤其是要把银行资本监管要求放在监管的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