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科举是古人的主要上升通道 , 科名中又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 因此无数士子竞相角逐 。 从隋唐始 , 科举就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赛 , 各种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一部科举史就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史 。
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科举制发展到明代 , 因入仕必经科举的人才铨选政策影响 , 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一股“科举热”的趋势 , 明朝人记载:
“近时奔竞最甚 , 无如铨选、考试两端 。 ——《寒夜录》”
士子一旦金榜题名 , 就能迅速提高社会地位 , 获得许多利益 。 考生为了及第就会百般钻营 , 舞弊手法花样百出 , 舞弊事件层出不穷 , 给明代科举制造成极大的破坏 。
明代科举舞弊的特点与手法
普遍化、多样化、复杂化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 不仅存在于普通官员与考生之中 , 也存在于上层朝廷大员之间 。 在舞弊手法上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势 , 既有考场内舞弊 , 也有场外营私 。
大多情况下 , 科举舞弊是考生与考官里应外合的共同行为 , 也有少数考生是单方面的舞弊 , 但没有考官配合其舞弊是很难奏效的 , 因此 , 明代考官利用职权进行舞弊就成了明代科举舞弊中的显著特点 。
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打通关键人物而在考场内外进行舞弊活动 。 这种舞弊方式早在隋唐科举中就存在 , 到了明代则愈演愈烈 , 所谓:“贵者既已势威 , 富者必以利要 。 ”
隋唐时的“通关”仅发生在乡试、会试 , 到了明代 , 连初入地方的府、州、县学的童生试也开始盛行 , 时人记载:
【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督学试士已不免竿牍纷沓 , 若郡邑之试 , 请嘱公然 , 更不复略为讳忌 。 ——《寒夜录》”
更过分的是 , 一些不学无术之徒 , 借请托“通关”而博取功名 , 历史记载:
“倪进贤 , 婺源人 , 素不读书 , 以房术进万安 。 安大喜 , 适成化戊戌科 , 安嘱考官刘吉、彭华取之 , 遂登进士 , 选庶吉士 。 后安以房术进上 , 上曰:止岂大臣所为耶!——《制义科琐记》”
由于宋以后的科场条例日益完善 , 朝廷对科举试卷实行弥封和誊录制度 , 因此 , 以“通关”而由考官直接按照姓名录取的方式行不通了 , 甚至连考生字迹也无法辨别 。 于是 , 便在请托“通关”的基础上 , 进一步形成明代科举中的所谓“关节” 。
“关节” , 即考生与考官约定 , 在试卷中某一处使用某一个字 , 或在试卷中连续使用几个不同的词语 , 或在试卷上做特定的符号 。 比如天启元年 , 钱谦益任浙江乡试主考官 , 以“一朝平步上青天”为关节 , 录取钱千秋 。
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利用关节而博取功名的风气造成了“吴节只知通贿赂 , 贤孙全不晓文章”的后果 。 科举考官也利用关节的机会 , 大肆收敛钱财 , 史载:
“弘治十二年会试 , 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 。 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 , 乃命东阳独阅文字 。 ——《明史》”
唐寅是明代的江南著名才子 , 连他都参与 , 可见当时科场关节的风气之盛 。
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科举考官在考试过程中 , 一方面借机敛财 , 另一方面也会碍于人情世故而接受请托 , 甚至出现考官亲自充当枪手的案例:
“正统二年 , 考试明经儒士 , 兵科给事中金昭伯 , 擅入午门 , 欲代所亲为文……未几 , 给事中吴绘又犯此禁……近日有举人代考者 , 正无足怪也 。 ——《代笔》”
考官不顾科场条例 , 只因亲旧关系需要照应 , 一旦亲友中第 , 在官场上就能结成同党 , 博取更大的利益 。 主考官与同考官为了照顾朝廷重臣子弟 , 也会联手作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