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文章图片
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文章图片
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文章图片
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笔者 东邪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原地区的母亲河 , 那么珠江就是岭南地区的母亲河 , 它延伸出来的774条支流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 为岭南人的生存提供了食物资源 。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就存在380种淡水鱼类 , 那个时期渔民在珠江的捕获量就达到2万吨 , 由此可见珠江的渔业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
后来随着一些外来物种的到来 , 珠江的生态逐渐发生改变 , 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 个别珍稀鱼类也濒临灭绝 。 近期有钓友在珠江上钓到了一只和手腕一般大小的虾 , 经过确认这是外来物种罗氏沼虾 。 根据钓友的介绍 , 他在这只虾体内发现许多虾卵 , 这说明这类生物已经在逐渐“定居”了 。
不少网友担心珠江的生态情况 , 认为罗氏沼虾的到来会像之前其他外来物种一样 , 导致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变得更脆弱 。 那么外来物种的出现让珠江流域的生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罗氏沼虾是否也变成了“定居”的外来物种 , 然后一起“欺压”本地物种?
外来物种给珠江流域带去了什么影响?
珠江流域的生态在上世纪80、90年代还算比较好的 , 渔民能在江上捕获不少本地鱼类 , 但进入21世纪后 , 珠江的鱼类构成逐渐发生结构性变化 , 根本原因是大量外来鱼类混入其中 。 这些外来鱼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 , 到了珠江这一生态较好的环境 , 更是大肆繁殖和壮大族群 。
到了2011年 , 专门研究珠江渔业资源的水产专家通过调查发现 , 珠江中游和下游的本地鱼种存在生存问题 , 它们的种群数量在进入21世纪后就不断减少 , 例如七丝鲚、黄颡鱼和广东鲂等 , 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则是外来鱼种的入侵 。 广东鲂原本广泛分布在珠江和海南岛流域 , 上世纪80年代的捕获量至少还有15吨 , 但2000年之后的捕获量就只剩下5吨了 。
当然 , 水生生态环境的污染、渔民的过度捕捞等问题与广东鲂的种群数量减少脱不了干系 , 但外来鱼种也需要负责 , 它们抢走了广东鲂等本地鱼种许多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 。 那么有哪些外来物种已经在珠江“定居”了呢?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罗非鱼 , 几乎所有的珠江支流都可以看到罗非鱼 , 可见它的分布有多广 。
【科学家|珠江出现巨型大虾,吃得多长得快,“土著鱼”再遭打压】
据介绍 , 在东江一些流域 , 河内的罗非鱼比例已经达到了30% , 这说明罗非鱼已经在该地区“定居”了 。 和罗非鱼一样的外来物种还有很多 , 例如革胡子鲶、短盖巨脂鲤、巴西龟等 。 根据生态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 , 珠江地区的外来鱼种已经从80年代的3种增加到2015年的12种 。
罗氏沼虾是否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罗氏沼虾的体型比较大 , 雄性个体的体长能达到60厘米 , 重量最高可达1千克 , 这样的虾类如果混入珠江流域 , 将会对许多本地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 罗氏沼虾素来以高蛋白质、肉质鲜嫩而广受欢迎 , 我国在1976年从日本引入这一物种 , 之后开始人工养殖这种虾 , 市场上的售价不低 , 一斤至少40元 。
像这样的虾作为肉品 , 为什么还会引发担忧呢?原因在于罗氏沼虾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 它是杂食动物 , 不仅吃浮游生物 , 也吃小型甲壳类和昆虫 , 关键是它的胃口很大 , 生长速度也很快 , 一年可以生长15厘米左右 , 因此人工养殖罗氏沼虾的成本并不低 。 这样的生物一旦逃到野外发展 , 它们会抢夺本地鱼类的食物资源 , 挤兑本地鱼类的生存空间 。
但水产专家认为罗氏沼虾在珠江造成泛滥的可能性比较小 , 一是因为在珠江已有的鱼类结构中 , 有不少鱼类都是针对罗氏沼虾的虾卵和幼苗 , 例如罗非鱼、鲈鱼和清道夫 , 它们看到虾卵就吃 。 二是因为罗氏沼虾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 比较适合在23摄氏度~30摄氏度的水中生存 , 一旦水温低于14℃就会冻死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