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视频 | 两次“死亡通知”
(视频丨两次“死亡通知” , 时长共3分41秒)
我叫罗绿云 , 1929年生于梅州兴宁 , 今年91岁 。 1951年12月 , 我随广东省第三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北上 , 奔赴朝鲜抢救伤员 。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罗绿云 。
我虽然没有拿枪打仗 , 但是我尽自己的能力去救死扶伤 。
外面枪林弹雨 , 很多志愿军受伤 , 我们就在防空洞里不停做手术 。 冬天冷得有零下40多摄氏度 , 我们只能锉冰烧水 , 我身体算好的了 , 那时候也是一直拉肚子、生冻疮 。
其间 , 家人还曾收到过两次我的“死亡通知” , 我那时候在前线什么都不知道 。 现在回想 ,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1951年 , 我22岁 , 中专毕业 , 被分配在梅县黄塘德济医院(现梅州市人民医院)工作 。 那时我很年轻 , 一心想着学好本领 , 报效祖国 。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罗绿云年轻时的照片 。
童年的经历对我刺激很深 。 抗战时期 , 我还年幼 , 日寇侵占了我的家乡 , 他们扫荡村庄 , 轰炸县城 。 我记得 , 敌机来犯 , 兴宁县城里一家人正在吃饭 , 就被活活炸死了 。 不过 , 兴宁没有沦陷 。
为了防空袭 , 我们一家人躲到了乡下 。 先是住在竹林里 , 但父母担心我们女孩子会被日寇捉去 , 便把我们送到山沟里躲避 。 我们年纪小 , 也不敢出来 。
我家有七姊妹 , 白天需要做家务 , 带弟弟去上学 , 只有晚上留有时间学习 。 我去学校读书比较晚 , 小学读了两三年 , 初中读了两年半 。
看到抗美援朝动员时 , 我刚刚毕业 , 还未拿到毕业证 , 但我什么也没想 , 便背着家人交了请愿书 。 当年 , 和我一起报名的同志不在少数 , 最终想要入选 , 不但技术上要过关 , 身体素质也要过硬 。
我很幸运地通过了 。 经过院长挑选、上级批准 , 我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 , 也就是广东省第三批跨过鸭绿江的医疗手术队 。
那时我只有上战场的热情和兴奋 。 出发前 , 我把医院的工作交接完 , 写了份“遗书” , 如果我在战场牺牲 , 就让我读医专的妹妹代替我 , 继续为人民服务 。
那年10月 , 我们从梅县集合出发 , 车开到新宁县车站 , 我在欢送队伍里看到两个熟悉身影 , 细看是母亲带着弟弟来送我 , 不停向我挥手 。 下车 , 我抱住母亲 , 她一下就哭了 。 出发前 , 我才给家里打电报说我要去抗美援朝了 , 我知道父母兄妹都舍不得我 。
我是去打仗 , 也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 。 但我去意已决 , 就顾不了那么多 , 也不想那些 。 出征路上 , 我们就这样见了一面 。
长沙、武汉、沈阳……每到一个地点 , 医疗队都会停几天 , 当地群众都会举行欢送会 。 大家一起唱《东方红》 , 唱国歌 , 唱着“雄赳赳 , 气昂昂” , 送行的人和出征的人全都慷慨激昂 。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
本文图片
那时敌机整天在国境线上巡逻 , 飞得很低 , 感觉能掠过树梢 。 那时好多地方已被炸平 , 没有房子 , 全部是炮弹 , 全部是弹坑地洞 。
【伤员|抗美援朝70周年③|《两次“死亡通知”》】一天深夜 , 我们过了鸭绿江 , 到达新义州 。 为了躲避敌机 , 路上汽车没开照明灯 , 我们都戴着草帽 , 但依旧觉得 , 炸弹就在身边 。
我被分配到基地医院轻伤科队 , 主要负责抢救前线送来的伤员 。 炸伤眼部的 , 炸伤头部的 , 炸伤胸部的 , 炸伤腿的 , 炸伤脚的 , 冻伤的 , 感冒发烧的 , 各种各样的伤病员都治过 。
我们24小时轮流做手术 , 守卫伤员 。 无论是什么病号 , 一旦被抬进防空洞 , 我们都要第一时间救治 , 一刻都不能等 。 手术结束后 , 我们把伤员送到另一防空洞 , 观察治疗 。 待病人病情好转 , 我们趁夜里再将其转送到丹东 。
除了包扎、处理、做手术以外 , 我们也要负责转送伤员 。 山地崎岖 , 我们主要用人力担架转运 , 除了辛苦还很危险 。 如果遭遇敌机 , 我们就要扑在伤员身上 , 尽力保护伤员 , 防止他们再受伤 。
那时我刚毕业不久 ,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伤员 , 看到那种鲜血染红地面的场景 , 我还是会害怕的 , 也哭了很多次
。 但病人见多了 , 很快就成长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