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他发明一个汉字,却被中国女性骂了3年,如今这个字人人都在用( 二 )


但是我们在过往的实践中证明了 , 白话文对于工作、学习、以及科研的很多东西上体现的都要比文言文更加方便 ,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 掌握白话文是一种基础 , 但是在有一些地方就连白话文都是一种奢望 , 而文言文所要传达的东西过于的固定以及局限 , 已经不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 , 将日常以及文化研究做些区分势在必行 , 文人墨客们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 , 而将这种改变贯彻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是有必要的 , 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 , 而刘半农先生和很多的倡导者一起将这个理念传授给了众多的年轻人 , 而因为年轻人也是当时整个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人群 , 随着这些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 这种革新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
新文化运动后不久 , 刘先生成为了北大的一名教师 , 在日常的教学中他总结了很多东西 , 对于未来文学以及国学一些东西的发展他都有自己的见解 , 他认为变革的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 , 而新的东西如果足够优秀那么必然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 。 有人觉得新的东西是对过往文化的亵渎以及不尊重 , 但是过往的文化也是新文化经历漫长发展而来的 , 并不是生于宇宙诞生之初的东西 , 所以新的事物是否合理时间会给出答案 。
她在任教期间第一个提出了用“她”来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称特指 , 在那之前有关于人的第三人称所有人都是使用的“他” , 而刘半农认为 , 无论是在文学中还是在日常的书写中 , 对人性别的区分是很有必要的 , 而这种方便是体现在使用上 , 而不是刻意的做性别区分 。 但是对于反对者来说 , 他的这个倡导就是一种“区分对待” , 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 而众多的反对者中就有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女性教育家、文学家以及作家 。 她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和要求女性在家洗衣做饭不干涉男性一切的事务的那种区别对待和歧视没有什么区别 , 这种区分是没有任何必要性的 。 他发明一个汉字 , 却被中国女性骂了3年 , 如今这个字人人都在用 。
我们从使用的角度是否会认为“她”的出现是有必要的呢?没错她和他就是用于区分性别的 , 我们在很多时候书写的时候简简单单的就用文字区分出了人的身份 , 而不需要用过多的文字进行赘述 。 刘先生的初衷当然是为了要方便使用 , 而非可以的提出这种文字特质 。 一些女性的反对者认为很多贬义词都是带女字旁的比如说:“妄、奸、妖” , 那个时期也是女权运动兴起的年代 , 很多反对者都用和这个理由来反驳他 , 认为他这样做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 , 非要将一个简单的文字进行区分 , 一时间众多的舆论矛头都指向了他 , 很多的谩骂也随之而来 , 这一骂就是3年 , 还有很多的女学生都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 , 为了能够表达愤怒她们甚至拒绝上课 , 这个风波一直持续了很久 。 在女性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圈子里面 , 刘先生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对象 , 这也让刘半农很是觉得苦恼 。 毕竟他的初衷并不是要制造这样的矛盾 , 奈何他的想法依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 。
结语我们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 , 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 在那之后人们也习惯的使用了“她”和“他” , 没有人再去提及那个事情 , 我们也知道这个倡议的初衷就在于方便文字的使用 , 最后它的目的也达到了 , 我相信也绝对不会有人会认为“她”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 而那种感觉被歧视的错觉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过度解读 , 而非提倡者的本意 。 时光荏苒 , 文化的传承也绝对不会一成不变 , 优秀和新鲜的血液也将会出现 , 而时间同样会朝着正确的地方进行选择 。
参考资料:《草书歌行 》
图片来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