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一个英国人眼中的紫禁城黄昏
本刊记者 毛予菲
英国人庄士敦有一本奇特的书——《紫禁城的黄昏》 。 他从1898年那场由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 , 写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 但核心目的只为记录其中13年“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始于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初 , 终于1924年11月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 。 书里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张勋复辟、冯玉祥逼宫等历史大事 , 也有溥仪配眼镜、装电话、剪辫子、民国总统送礼等趣闻掌故 。 在庄士敦笔下 , 曾经庄严恢宏的紫禁城 , 已坠入迟迟不肯落幕的“黄昏” 。
庄士敦生于1874年 , 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 , 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 , 广猎经史子集 , 汉学功底十分深厚 。 他一生中有30多年的时间生活在中国 , 足迹踏遍20多个省 , 其经历最神秘传奇的部分 , 还要属担任溥仪老师的那5年 。 1919年2月 , 庄士敦赴京入宫 , 教溥仪学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 , 为古老的紫禁城带去了新的气息 。 他甚至把《新青年》这样的革命读物带到宫里 , 给这位末代皇帝开眼界 。
溥仪越来越不满祖宗典制 , 在紫禁城进行了一系列推陈出新的改革 。 他曾让庄士敦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 。 当时庄士敦开了一堆英国君主的姓氏给他看 , 推荐他使用亨利(Henry) 。 后来有外国人写文章提到溥仪 , 不伦不类地称他为亨利·溥 。
在向退位小皇帝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 , 庄士敦更是被中国文化深深地感染、同化 。 深目高鼻的他 , 坚持穿长袍马褂 , 头上是二品花翎顶戴;他对中国封建官僚的派头极为欣赏 , 拜访朝中王公旧臣时 , 总要学中国官场的样子 , 拱手作揖为礼;他在名片上用中文印着“庄士敦” , 下面加上别号“志道” ,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庄大人”或“志道先生” 。 对于这位彻头彻尾融入中国社会的英国老师 , 溥仪十分尊敬 , 还不顾众臣反对加封他为御书房行走、颐和园总管 。 多年后 , 溥仪回忆庄士敦时曾深情地说:“他是我灵魂中的重要部分 。 ”
庄士敦陪伴溥仪度过了在紫禁城最后的日子 。 1931年 , 溥仪被日本人送去长春伪满皇宫 , 庄士敦则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英国 。 3年后 , 《紫禁城的黄昏》在伦敦出版 , 引起巨大轰动 。 书中 , 庄士敦一一述说自己亲历的晚清与民国 , 无数历史细节第一次浮出水面 。 正如书前《宣统皇帝御序》:“仓皇颠沛之际 , 唯庄士敦知之最详??多他人所不及知者 。 ”
此书的史料价值 , 从未被质疑 。 溥仪被关押在苏联期间 , 苏联人以这本书为线索对他进行问询;上世纪60年代初 , 溥仪写《我的前半生》时 , 参照了这本回忆录;由贝托鲁奇执导的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 , 其剧本也是以《紫禁城的黄昏》为蓝本创作的 。
不过 , 庄士敦在书中拥护帝制 , 偏激的历史观也一度遭到强烈抨击 。 上世纪60年代 , 香港著名学者、掌故大家高伯雨先生为此书做评注 。 在高伯雨看来 , 庄士敦对于逊帝溥仪的“保护”和“辅佐” , 都不过是其“护持英帝国利益的东方资本” 。 此次再版的高评版《紫禁城的黄昏》 , 再次传递出这样的观点 。
【紫禁城|一个英国人眼中的紫禁城黄昏】
- 深更读史|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被幸运和悲催交织的宋理宗
- 宁姐聊历史|杀五个鬼子陪一生,史上最美抗日女土匪:杀一个鬼子陪一晚
- 鱼儿游来游去|测你前世父亲身份!我父亲是神医,心理测试:凭直觉选一个佛像
- 小路育儿|三十万帝国精锐为何突然成了纸老虎?只因一个人没活下来
- 搞笑风水摆布第一人|两个被老婆掌掴,最惨的一个被妃子活活闷死!,历史上被家暴的三个千古明君
- 天下娱|贾元春为何一直都讨厌林黛玉?只因她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 博古观今|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古代为何没人敢去制造圣旨?与一个字有关
- 俊彦说历史|竟让大明走向末路?,明末皇室的一个“不要脸”行为
- 信爷谈历史|可能是一个滑稽,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却跑到了战国时期?,纸上谈兵
- 搞笑风水摆布第一人|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是一个怎样的人?,正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