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网|明去处,“衣冠大成”重现大明风华,专访|知来处( 二 )
第二部分明代服饰展示作为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 , 通过“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 , 分别展示了明代制度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 , 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 。
第一单元“垂衣天下治”
讲述明代服饰文化体系中“礼”文化的代表和典范 , 即冠服 , 并通过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 , 突出了“见服能识官 , 识饰能知品”的特点 。
第二单元“华锦庆嘉时”
介绍了明代用于时令、节庆活动、寿诞、筵宴等各种吉庆场合的吉服 , 其上多绘蟒、飞鱼、斗牛、麒麟等图案 , 多使用大红等喜庆色彩 , 是展陈中色彩最华丽 , 图案最吉祥 , 工艺最精湛的部分 。
第三单元“香霭入长裾”
展示了日常便装 , 这类服饰淡化人的身份等级差异 , 更强调服饰的实用性与舒适性 , 注重色彩搭配 , 讲究美观 , 追求时尚 。 明代男女便服的款式种类繁多 , 男子便服主要有道袍、直身、贴里、曳撒、褡护、襕衫等 , 女子便服主要有衫、袄、裙、比甲等 。
文章图片
明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谈及展览背后的叙事逻辑 , 于芹主任表示 , 之所以如此安排单元架构 , 一方面是想向观众展示不同的服饰类型 , 另一方面则是为观众呈现伴随社会经济发展 , 明代服饰制度的变迁 。 明朝立国之初 , 便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 , 后经多次补充和修订 , 最终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冠服制度:
展览第一单元中的明代官员服饰便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 , 不同品阶的官员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服饰规范 。
第二单元的吉服虽然在明代并未进入冠服制度之中 , 但在各类典章政书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 , 其款式、纹饰也往往需要与穿着时间、场合相对应 。
第三单元所展示的明代日常起居服饰 , 不同于“贵贱有别、上下有等”的官员服饰 , 也不同于繁复绚丽的吉服 , 完全不受冠服制度的约束 , 更强调舒适性与功能性 , 追求款式的简洁与穿着的方便 。
展览如此划分 , 也符合士人从身外的社会法则到内心平和的精神追求过程 。
除了展示服饰本身 , 此次展览也融入了山东博物馆对其馆藏服饰的最新研究成果 。 笔者特别注意到 , 此次展览的核心亮点、现今唯一传世的“香色麻飞鱼袍”在此次展览中被更名为“香色麻飞鱼贴里” 。 对此 , 于芹主任向笔者介绍道 , “贴里”在明代是男性的基本款式 , 既可外穿也可内着 , 其特点在于“前后襟均断开 , 腰部以下做褶 , 形似百褶裙 , 大褶上通常还有细密的小褶 , 无马面”(董进《图说明代宫廷服饰》) 。 而经馆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 发现此件“香色麻飞鱼贴里”大褶之上还有细密的小褶 , 并最终将其定名为“贴里” 。
文章图片
明香色麻飞鱼贴里
配合展示
一场“有图有真相”的展览
面对繁复的服饰 , 明人究竟如何穿搭也是这次展览所特别值得关注的内容 。 为此 , 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包括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 , 实景复原了明代书画中的人物穿着场景布置 , 全方位展示明代服饰的穿着场景、穿搭方式 , 为观众呈现明代人生活剪影和生活情趣 。
其中 , 在书画的选择上 , 展览精选了一批所绘人物服饰与馆藏服饰相呼应的作品 。 例如 , 在“公服”的展示部分 , 展览展示了山东博物馆所藏的明《无款边贡画像轴》 。 画面中的边贡头戴展脚幞头 , 身着无纹饰的圆领右衽绯袍 , 与一同展示的“展脚幞头”及“大红素纱袍实物”一一呼应;在吉服部分 , “墨绿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袍”实物旁陈列着山东博物馆藏《钱复绘邢玠像卷》 , 画像中的邢玠头戴华阳巾 , 身上所着云肩通袖膝襴蟒袍与实物展品几乎无差;在便服部分 , 展览特别展出了山东博物馆《毕自严自题画像轴》 , 其所穿蓝色道袍也与展览中的实物并无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