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上海退休干部王士斐结对援助石屏县贫困学生多年 却从未见过一面

:原题为_上观|上海退休干部王士斐结对援助石屏县贫困学生多年 却从未见过一面。
再次接到从昆明打来的电话 , 上海退休干部王士斐觉得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 。 熟悉的是声音还是那样清脆悦耳;陌生的是话语间已退去十多年前的那种稚嫩 , 是成年人的口吻 。 “她还叫我叔叔 。 她是我19年前结识的彝族女孩管俊兰 。 ”
援助大山里的彝族女孩
“王叔叔 , 你好 , 我叫管俊兰 。 我从小爱学习 。 我的父亲有肾结石 , 经常发作 , 靠吃中药缓解 。 母亲经常头晕 。 弟弟从小腿脚残疾 , 行走不便……”——管俊兰
“你好 , 管俊兰 。 听了你的事 , 我非常难过 。 这次多给你寄了600元钱 , 你先带弟弟去医院好好查查 。 ”——王士斐
云南省石屏县龙武镇 , 一个距离县城87公里的小山村 。 “当地山高谷深 , 农民靠种粮食和蔬菜为生 , 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烤烟和白萝卜 。 ”这是2001年4月 , 王士斐随上海奉贤区援滇教师慰问团赴云南龙武镇的最初印象 。
在深入走访当地以后 , 同行的9人决定 , 每人结对援助一名当地的贫困学生 。 王士斐回到上海后 , 他收到来自红河州石屏县教育局推荐的学生情况表 , 管俊兰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
“孩子当时读初一 , 成绩不错 。 根据当地的要求 , 我们每学期只给她300元资助费 , 我觉得太少 , 每个学期都给她500元 , 逢年过节 , 或者她家里人生病时 , 我也会给她寄点钱 。 ”很快 , 王士斐和孩子结上了对 。 彝族女孩叫他“王叔叔” 。 “实际上 , 她比我女儿还小很多岁呢 。 ”
王士斐写信给她 , 让她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当地农村的环境介绍一下 。 从她的回信中 , 王士斐得知管俊兰一家都是农民 , 父母和弟弟都身患疾病 。
然而 , 王士斐给俊兰的钱 , 她并没有拿去给弟弟看病 。 “叔叔 , 真的谢谢您给我们家的帮助 。 说实话 , 您寄来的几次钱我们都没用来看病 。 以前我家很困难时 , 我们借了姑姑家的钱 , 姑姑家现在有困难了 , 我就把这些钱都还给她了 , 弟弟和爸妈的病也没能治上……”
【上观|上海退休干部王士斐结对援助石屏县贫困学生多年 却从未见过一面】看了来信 , 王士斐深感山区人们的困境:“他们不到万不得已 , 是不肯进医院的 。 ”
每封信都给她出个题目
“小升初的时候 , 我考了全校第一名 , 可以上县一中 。 那时因为穷 , 有人会把名额卖给别人换钱 。 但妈妈说 , 只要我愿意学 , 砸锅卖铁都要让我读书 。 ”——管俊兰
“孩子 , 你读过《孟子》吗?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你现在承受的痛苦 , 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 ”——王士斐
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后 , 王士斐都会收到俊兰的来信 , 向他汇报学习成绩 。 “俊兰读书非常用功 , 人也老实 , 信件从没有迟到过 。 ”后来 , 王士斐觉得这样的信太过于刻板 , 他有心通过书信 , 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 “或许是因为做报社编辑的职业习惯 , 每次写信 , 我都会给她出个题目 。 ”
“俊兰 , 下次你能不能讲一下你家乡的风景和环境?你能介绍一下彝族人的生活习俗吗……”但是每次孩子的回信 , 都让王士斐感到失望 。 “我发现她总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 文字平淡、空洞 , 味同嚼蜡 。 虽然我一直说这说那启发她 , 但无济于事 。 ”
后来 , 王士斐索性把他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一些小文章寄给她 , 供她参考 , 教她从生活中学会观察 , 积累作文材料 , 安排结构 , 提炼主题……慢慢地 , 孩子逐渐开窍 , 文字活络起来 , 信里也开始有了一些她自己的生活 。
“叔叔 , 您捡过蘑菇吗?我们这里每逢雨后 , 蘑菇就会疯长 。 我捡了许多 , 拿到集市上可以卖很多钱……在山上 , 我听到人们在对山歌 , 还看到许多小动物 , 我还见过小狐狸呢!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富裕的生活 , 可这儿依然很美 , 以后等我有钱了 , 会把它变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