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阴谋论的温床,揭秘神秘组织“光明会”和它背后的阴谋论( 二 )


伯恩哈德王子 (1911-2004) 于 1954 年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 由于会议地点是位于奥斯特贝克村(Oosterbeek)的Bilderberg酒店 , 因此该名称被用作该小组的名称 。
彼尔德伯格集团的存在并非秘密 , 但会议讨论的议题内容绝对保密 , 主流媒体无法报道会议内容 。 彼尔德伯格集团每年都会发布新闻稿 , 介绍会议参与者和讨论主题的概要 。 多年来 , 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 , 包括英国王室爱丁堡亲王菲利普亲王(1921-2021)、查尔斯王储、英国前首相、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 , 甚至比尔盖茨等互联网巨头 。
2018 年彼尔德伯格会议于 6 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 , 根据彼尔德伯格集团官网的描述 , 主要议题包括欧洲民粹主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量子计算机技术和“后真相”时代 。 但会议讨论的实际内容和结果从未被报道过 。
因此 , 彼尔德伯格集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阴谋论的论点 , 其中阴谋论者将彼尔德伯格集团描述为极少数精英控制世界的真实证据 , 并指出会议参与者们正在计划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
2018年6月 , 英国王室也被卷入阴谋论 。 当哈里王子和他的妻子梅根参加一个节目时 , 他们被镜头拍到一动不动 , 就像两个僵硬而迟钝的机器人 , 后来相关片段在网上疯传 , 网友们一片哗然:很多人认为 , 看似尊贵的皇室成员实际上是高科技开发的机器人 。
▲杜莎夫人蜡像馆从王室展览中移除了哈里和梅根的蜡像
在事情发生不久后 , 伦敦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杜莎夫人蜡像馆后来解释了这个谜团 , 称哈里和梅根只是由两名演员扮演 , 他们脸上戴着极其逼真的蜡像——这都是为了宣传蜡像展览 。
而在那段短片中 , 哈利和梅根的容貌没有变化 , 表情僵硬得就像机器人一样 。 因此 , 阴谋论者以此为证据证明它们是英国皇室秘密制造的机器人 。 这个论点是上述“琐碎证据”的延伸 , 论证者无视任何论证过程 , 直接通过上述“琐碎证据”得出最终结论 。 这个结论非常具有话题性 , 也很吸引人 。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 “快真相”自然会被很多人认可和追捧 。
我想很多人还记得早些年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的“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这个名字据信来自自称为“超自然顾问”的菲奥娜·布鲁姆 (Fiona Broome) , 她创建了一个名为“曼德拉效应”的网站 。
▲曼德拉
“曼德拉效应”的支持者声称“记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于 1980 年代死于狱中 。 但现实中 , 曼德拉出狱后 , 曾于1994年至1999年担任南非总统 , 并于2013年12月去世 。
那么 , 为什么有人应该相信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呢?显然 , 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虚假内容、假新闻以及不合理和缺乏正当性的支撑平台 。 当有人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那段“虚假记忆”时 , 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 , 甚至突然想起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忆:“曼德拉当年死在狱中” 。 于是 , 与事实不符的谎言不断蔓延 , 谎言被重复了数千次 , 也就变成了事实 。
互联网时代 , 多维度、多平台的特性 , 催生了众多网络阴谋论的“毒瘤” 。 而且 , 它们的传播能力不仅限于“信徒” 。 由于网络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广泛而广泛的传播平台 , 一传十人、十传百、百传千 , 以此类推 , 以几何的方式传播 , 从而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 互联网成了绝对真理 。 愿意相信的人 , 自然有准备 , 也愿意相信 。 而且 , 这些网络上的错误观点甚至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
▲互联网让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例如 , 在政治层面 ,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评论和参与在线领域 。 政治家要想获得话语权和议事日程 , 关键是要依靠互联网上的公众导向 。 互联网话语已成为政治叙事的主导因素 , 反之亦然 。 社交网络的特点恰恰是阴谋论的温床 。
如今 , 阴谋论足以影响政治甚至政治发展 。 一个特定的阴谋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许多支持者 , 使其成为公众中一个高度争论的话题 。 因此 , 它从虚拟社区进入真实的政治舞台 , 其影响可以改变政府决策的方向 。
换个角度来看 , 当阴谋论被放到互联网上并继续扩散——不管光明会是否存在——它们都足以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