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5G之外华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业务方向?,华为版图在扩张:手机遇阻之后( 三 )


为保障操作系统与生态的开发 , 华为特将数千名研发工程师和相关资源集中起来 , 成立了“松湖会战”项目组 。 朱勇刚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 , 在他看来 , 项目组之所以命名为“会战” , 意指在异常紧迫的时间表中 , “迅速攻关关键技术问题” 。
基于过去诺基亚、三星等前车之鉴 , 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部总裁张平安表示 , “我们想构建一个不依赖于其他人的生态 。 ”为此 , 2019年 , 华为把东莞松山湖作为主力战场 , 从各部门紧急调集了2000名研发工程师 , 打响了一场“松湖会战” 。
虽然华为成立33年以来 , 打过无数场战役 , 但在张平安看来 , “没有人心里能确定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 ”要知道 , 在产业的历史长河中 , 有太多公司都想建立生态系统 , 但大都铩羽而归 。 “华为搞生态 , 能不能搞得起来?”不单单外界会疑问 , 这一叩问 , 更是直击“松湖会战”中每个华为人的内心 。
张平安坦言 , “我们心里其实是打鼓的 。 ”
研发人员“冲锋”在前 , 朱勇刚看来眼里 , 心里也觉得难 , “做生态真得好难 。 ”话刚说完 , 他又补充上一句 , “真得太难了 。 ”在他看来 , 系统生态要涉及软件、开发工具、产业、合作伙伴等非常多的方面 , 而这恰恰是“中国科技领域最短的一个木板了 。 ”
当然 ,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基于判断 , 主动打破边界 。
早在十年前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一定要抱紧电信运营商 , 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 ”然而在重新定位后 , 华为开始主动去运营商化 , 并发展起了消费者业务 。
七年前 , 在华为云计算大会上 , 华为喊出“绝不做云计算运营商” , 但到了2017年全联接大会时 , 华为却决定打造智能社会的“五朵云”之一 , 正式进军了公有云市场 。
如今的华为 , 从更大向伟大的方向上发展 , 不仅需要理性生长 , 在攻守之势下 , 任正非为其规划的边界是“上不碰应用 , 下不碰数据” 。
不可小觑 , 这简单的十字背后 , 意味着华为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合作模式:自身聚焦于更擅长的传输和联接领域 , 面向合作伙伴更加开放 , 与之实现共赢 。
开放 , 并非夸夸其谈 。 华为消费者BG总裁余承东认为 , 华为“1”和“8”是“有所为” , 而“N”是“有所不为” 。 他甚至做出承诺 , “其他产业华为不做 , 也绝不盲目扩张 。 ”
据悉 , 华为HiLink、HiCar等只提供操作系统和底层协议的连接覆盖 , 以打破家电、汽车制造产业之间“不对话”的局面 。
采访人员从北汽新能源方面获悉 , 不具备软件定义能力的传统汽车OEM厂商 , 即使投入500人的软件团队 , 开发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过时的 。 为此 , 它们找到了在车载电子领域涉猎较广的华为一起共研 , 通过开源的鸿蒙生态系统 , 以实现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 。
重金投入下一入口
为了抵消手机业务可能带来的损失 , 华为不仅在芯片制造领域展开投资 , 更将部分资源倾注在限制之外的大屏、笔记本电脑、智慧物联等业务方面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华为遭遇技术封禁的同一时期 , 车机 , 成为它继手机、大屏等终端后 , 找到的又一产业半径延伸的入口 。
首先是华为自研的鸿蒙系统 , 除了面向IoT硬件设备 , 还在逐步面向自动驾驶等进行操控的应用开放 , 其次是华为在2019年5月的上海车展上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主要定位于“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
其实 , 华为的汽车业务早蛰伏于2014年 , 在彼时的“2012实验室”中就曾设立一个车联网实验室 , 用以研究和布局车联网板块 。
据华为内部相关人士介绍 , 这个简称为“车BU”的独立事业部 , 目前的员工总人数超4000人 , 已经与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和云业务这三大BG , 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