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的紫禁城

  600岁的紫禁城

  紫禁城规模恢廓 , 意象深远 ,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重大、丰富的历史价值 。 在600年的传承中 , 尤其是在成为故宫博物院的95年 , 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大众的心灵 , 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 本版特刊发一组文章 , 讲述一直呵护这一民族瑰宝的人与事 。

  ——编 者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 也是中国古代宫城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 。 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算起 , 紫禁城已有600年的历史 。

  600年 , 即使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也是一个“长时段” , 况且这600年还是人类历史变化最快的几百年 。 紫禁城完成了从前朝后庭的家国天下到人民共享共有的博物院的转换 , 实现了从明清两朝皇宫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跨越 , 一次次走向重生 。   

  这其中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前因后果?当我们从正门洞进入并登上午门时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向你打开这些尘封的历史 , 讲述那些还未远去的故事 。

  特殊的“明初三都”

  这个大展 , 由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铺陈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情况 , 让600年的“时”“空”变化一目了然 。

  首先是西雁翅楼展厅 , 主题为“宫城一体” , 讲述的是明代如何绘出紫禁城的蓝图 。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 , 方九里 , 旁三门 , 国中九经九纬 , 经涂九轨 。 ”周以来国中建都 , 都中立宫 , 居中为尊的思想就贯穿于宫城规划 , 而明朝的紫禁城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

  展厅有一组建筑构件来自安徽凤阳的明中都 , 生动的龙纹勾头、凤纹滴水和巨大的石望柱栏板 , 还有显示制作方的铭文砖 。 明中都是朱元璋在其家乡建设的“理想”都城 , 与南京、北京并称为“明初三都” 。

了解到   明中都于洪武二年诏建 , “宫阙如京师之制” , 号称九万名百工技艺尽在凤阳 , 天下名材聚于斯 。 然而洪武八年却罢建 , 至罢建时已“功将完成” 。 今天我们在凤阳还可以看到明中都外城、皇城、宫城三城环套的标准轮廓 。 2018年度故宫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了承天门和外金水桥遗址 。 明中都的外金水桥由7座桥基组成 , 中间组三座正对午门中间的三座门洞;两侧各有一组 , 每组两座 , 各自正对午门的两观 。 7座桥均为单孔砖券桥 , 券石间以卯榫扣合 , 多处卯榫结合处以熔铁灌缝 , 技术非常先进 。 这个“烂尾工程”成为后来改建明南京宫城的蓝本 , 当然也是紫禁城的蓝本 。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 , “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 。 “以百万之众 , 终岁在官供役” , 历经14年 , 至永乐十八年(1420) , 凝结无数人智慧的紫禁城竣工 , 其“规制悉如南京 , 而高敞壮丽过之” 。 明成祖之后又多有增补 , 尤以嘉靖时期扩建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