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脱贫记( 二 )


尕松义西曾经生活在达青村 , 家里兄弟姐妹众多 , 分家后没有牛羊 , 而且每年采挖冬虫夏草时也采不到几根 , 几乎没有虫草收入 。 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建房 , 尕松义西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只能挤在帐篷里 。
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 , 尽管杂多县面临江水、背靠大山、地无三尺平 , 城市建设土地供应十分紧张 , 但县里还是拿出新城区最好的一块地 , 投资1.42亿元建设了两个易地搬迁小区——“牧人希望家园” , 对全县711户3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 , 小区水电暖都齐全 , 入户还配备了综合服务社、文化生活广场 , 成立了物业公司 。
2016年 , 尕松义西也搬进了这里 。 进了县城 , 政府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生态管护员 , 保护他过去居住过的地方 。 “生态管护岗位每年有2.16万元的固定收入 。 搬到县城生活 , 条件好了很多 , 孩子也更方便上学了 。 ”尕松义西说 。
除了政府安排 , 尕松义西自己还在扶贫物业公司找了份维修工工作 , 一个月收入1500元 。 2018年 , 他开了一家服装店 , 每年稳定收入近3万元 。 如今 , 尕松义西住在“牧人希望家园” , 两室一厅 , 80平方米的房间暖意融融 。

澜沧江畔脱贫记
文章图片

图为尕松义西和妻子
自从成为生态管护员之后 , 尕松义西的生活也渐渐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 “现在回之前居住的地方 , 能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野生动物 , 比如黑颈鹤、金钱豹、棕熊等 。 ”尕松义西说 , 还有很多人捡拾垃圾 , 保护草山 , 大家都想尽力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
“非遗+扶贫”闯出新路子
囊谦县曾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 , 经贸繁荣 , 历史上作为玉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00多年 , 有着“先有囊谦后有玉树”的说法 。
然而时过境迁 , 海拔高、距离远给这片土地的发展带来重重障碍 。 受严酷的自然环境影响 , 当地农牧民收入甚微 , 只能靠政府补贴和挖虫草过活 。
不过 , 白玛群加没有被现实困境打倒 。 因为对藏黑陶文化的崇敬 , 对家乡父老相亲的牵挂 , 他用藏黑陶技艺带领牧民们闯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

澜沧江畔脱贫记
文章图片

图为藏黑陶
白玛群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囊谦藏黑陶传承人 。 多年前 , 白玛群加制作的藏黑陶就已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非遗 。 2006年 , 他创建了藏黑陶工艺厂 , 主要招收当地贫困户务工 , 因为白玛群加技艺精湛 , 订单也源源不断 。
“上班第一天就有工资 , 每月能挣五六千元 。 ”当地贫困户找到了除采挖虫草以外的经济来源 。
目前 , 囊谦藏黑陶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 当初家庭式制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黑陶 , 逐渐从深山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
白玛群加说 , 目前为止他教过的徒弟有1773人 , 学成后有的留下来继续工作 , 有的自立门户 , 办起产业教做藏黑陶 , 带领更多人脱贫增收致富 。
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囊谦藏黑陶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 。 囊谦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江才桑宝说 , 把非遗的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 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白玛群加创办的黑陶工艺厂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 在培训人才、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目前 , 实现创业或固定就业的达170多人 。
今年4月 , 青海省政府发布公告 , 包括玉树州囊谦县在内的17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 , 正式脱贫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