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岁月无声 英雄无悔——记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 二 )


“山城一队北部湾 , 当年就是烂泥滩 。 一遇水涝就不收 , 如今变成米粮川 。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 , 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 , 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
1955年 , 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 , 选择回乡务农 。 “咱没多少文化 , 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 。 ”孙景坤回忆 。
回乡后 , 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 , 扛起锄头下地种田 。 很快 , 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 , 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
村里有条河 , 经常泛滥引发水灾 。 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 , 筑起一座堤坝 , 自此河水安澜 。
“他是军人出身 , 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 , 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 。 ”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 , “他在前边干 , 我们在后边学 , 大家心服口服 。 ”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 , 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 , 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 。 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 , 菜怎么能长好 , 我来挑 。 ”挑着100多斤粪 , 走七八里的山路 , 他硬是挑了回来 。 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 , 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 , 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 , 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 , 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 , 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 ”
老兵心语:“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英雄 , 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 , 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
许多年后 , 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 。 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 , 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 , 翻书时 , 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 , 还有他的照片 , 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拿着这本书 , 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 。 孙景坤不识字 , 张德胜就把文章读了一遍 , 听到支全胜等战友的名字 , 孙景坤点了点头:“是 , 写的是我 。 ”
至此 , 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才被外界了解 。
越是丰功伟绩 , 越是低调朴实 。 一直以来 , 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 , 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 , 孙景坤的7个儿女也不理解 。
在大女儿孙美丽看来 , 父亲对自己严苛 , 对孩子们也几近“无情”:小时候家里穷 , 交不起学费 , 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 , 开个证明来 , 学费就可以免了 。 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 , 才不能这样做 。 ”孙美丽被迫辍学 。 在生产队干活时 , 她干得好 , 别人评3分工 , 生产组长给她评了7分工 , 孙景坤知道后 , 把组长批评了 , 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给拿下去……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 。 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 , 他一咬牙 , 参军入伍 。 这一次 , 孙景坤没有阻拦 , 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
“到部队后 , 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 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 , 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 , 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 , 那一刻 , 我突然理解父亲了 。 ”孙福贵说到这里 , 眼中泪光闪烁 。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 , 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 , 回乡的只有3个 。 和牺牲的战友比 , 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 , 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 , 是替战友们活 , 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 , 才对得起他们 。 ”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 , 创立功绩 , 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 , 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 , 全军的光荣 , 也是人民的光荣 , 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 , 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