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原题为_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文章图片
100年前 ,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正式发起成立 。 青年团的8位发起者 , 是一群当时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青年 。 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 , 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
“相对于一大会址和二大会址 , 新渔阳里的资料太单薄了 。 ”作为团组织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 这些年轻人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做了哪些探索?《新渔阳里六号》作者陈晨作客学习读书会 , 运用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 , 深入阐述“新渔阳里六号与中国共青团的起点”这一主题 , 带领大家重温一百年前渔阳里的青春故事 。
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文章图片
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文章图片
为撰写《新渔阳里六号》一书 , 陈晨近三年里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 在一次次的阅读、思索与实地走访中 , 她明确了写作思路 , 终于将渔阳里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鲜活地呈现了出来 。 活动现场 , 陈晨细数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 将他们的故事一一道来 。
团史、党史的讲述 , 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和一本重要的杂志——陈独秀和《新青年》 。 1915年9月15日 , 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了创刊号 , 后人把《青年杂志》的创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 称其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 办了几期后 , 因观点鲜明而声名鹊起 , 却因刊名与基督教上海会主办的杂志名字雷同而遭到抗议 , 后改名为《新青年》 , 正是这个名字 , 连同“陈独秀”三个字 , 在中国历史上树立起一块永恒的丰碑 。 后世评价——“因陈独秀而有《新青年》 , 因《新青年》而陈独秀名满天下” 。
1917年1月 ,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 ,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 《新青年》编辑部也移师北大 。 1919年6月11日 , 陈独秀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 。 获释后 , 在李大钊的掩护下 , 陈独秀秘密回到上海 , 4月迁入老渔阳里二号 , 《新青年》杂志也重回上海 。 1920年6月 , 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 陈独秀担任书记 。 《新青年》被定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 俞秀松是发起组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 被陈独秀指派筹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
1920年8月22日 ,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 , 俞秀松等8名青年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 团的机关设在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 。
东方网|青春信仰在此起航 追寻一百年前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文章图片
俞秀松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 1919年10月10日创办刊物《双十》 , 两期后改为《浙江新潮》 , 俞秀松担任主编 , 并撰写了发刊词 。 施存统与俞秀松同为浙江一师学生 , 一同创办《浙江新潮》杂志 。 他在《浙江新潮》上发表《非孝》一文 , 主张在家庭中用平等的“爱”来替代不平等的“孝道” , 掀起轩然大波 。 尽管《浙江新潮》遭到了当局的扼杀 , 但这份刊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
陈望道是俞秀松与施存统的老师 , 他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翻译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 李汉俊1918年岁末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 回到上海后与兄长李书城一同租住在新渔阳里六号 , 这也是一大会址的所在地 。
沈玄庐与戴季陶等人一起参与创办《星期评论》杂志 ,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宣传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阵地 。 沈玄庐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 , 但后来投靠国民党 , 杀害近千名共产党员 , 1928年8月28日他被两名身份不明的人暗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