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文/夏国祥
1905年3月 , “奉天战役”结束 , 日军获胜 。 满洲军(参与日俄战争的日本军队被编入“满洲军”) 。 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回国报告战况 , 与长冈外史参谋次长会面时 , 他问道:有没有关于与俄罗斯和谈的眉目?听到长冈说没有眉目 , 儿玉源太郎气得大骂:“战争开始后 ,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结束 。 ”最终 , 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 。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儿玉源太郎)
事实上 , 当时日本的战争潜力几乎已经接近枯竭 。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 日本将从中国获取的3.64亿日元战争赔偿中的90%将用于扩大战争 。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 , 日本政府还三次发行外债 , 并获得了1.9亿日元的公共投资资金 。 在日俄战争期间 , 日本政府连续四次发行相当于8亿日元的外债作为战争资金 。 1904年初 , 日本驻伦敦大使明确告诉当时支持日本的英国方面:日本“用自己的储备只能坚持一年时间 , 通过增税和发钞来可继续坚持六个月 , 然后资源将耗尽 。 ”1905年底 , 与俄国进行和平谈判时 , 日本的财政状况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 现在看来 ,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赢在进退有节 , 而不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当时的战争指导者如山县有朋、大山严等军人 , 与日本后来的军人不同 。 他们都是旧藩士出身 , 不仅是军人 , 还是政治家 。 他们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战争 , 而是在幕府时代最后几年的内乱中从战争中学到的战争 。 所以他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 并且知道战争有开始就肯定会有结束 。
这种战略眼光和自知之明使得日本在1894年和1905年分别赢得了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 。
但是 , 这些胜利使一些日本人变得非常狂傲 。 在老一辈的日本政治家和军事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 , 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生开始主导军政界 。 他们非常非常傲慢 , 也缺乏政治底线 , 导致日本政府彻底失去对军事机器的控制 。 最终 , 全体人民疯狂地卷入战争 , 导致国家资源耗尽 , 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的境地 。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东条英机)
当时 , 陆大毕业生中比较有名的参谋有四人 , 他们分别是石原莞尔、辻政信、濑岛龙三和东条英机 。
石原莞尔是陆大惨淡经营十几年中唯一的一位有战略头脑、但不被重用的军人 。 他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 但没有被所取得的“胜利”冲昏头脑 , 事后专门上书天皇 , 反对日本扩大侵华战争 , 认为经营好东三省、朝鲜即可 。 他后来更是坚决反对发动太平洋战争 。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石原莞尔)
但是 , 当时 , 陆大毕业生中影响力最大的并不是石原莞尔 , 而是东条英机、辻政信、濑岛龙这些人 。 当时控制日本军政界的陆大毕业生们非常无知 , 而且在政治短视 , 不懂得军事要服从服务于政治 , 不懂得战略目标必须与国家实力相一致 , 不懂得战略扩张不能超过国力支撑的极限 。
中年|日本国运兴衰与战争战略得失之关系反思
本文插图
典型的案例如 , 1943年 , 在太平洋失败的情况下 , 日本军方竟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绝对国防圈”的概念 , 其特点是完全没有现实可行性支持 , 只考虑单纯的战争逻辑 。 他们的想法是:保卫日本 , 就要保卫朝鲜半岛;保卫朝鲜半岛 , 有必要保卫中国东北;要保卫东北 , 就要占领华北;为了保卫华北 , 有必要占领整个中国 , 有必要占领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