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了白了兔|氢能领域的“高铁模式”, 国鸿氢能的自主化超越之路,氢云研究:( 三 )


总体看 , 在工业早期 , 依赖“高铁模式”和逐步搭建自主的燃料电池系统业务体系 , 国鸿氢能成功凸起“引进-制造-落后-再引进”的重围 , 既规避了技术引进风险也出色完成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和担负起一个领军企业所应承担的行业责任 , 成为燃料电池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立异”的典型代表之一 。
3、新政下国鸿氢能的上风与挑战
以此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补贴政策出台为节点 , 海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 。 根据“以奖代补”政策精神 , 核心零部件企业将被提到战略新高度 。 因为电堆环节的本钱占比高且技术含量高 , 国鸿氢能必将承担起现阶段我国实现技术自主立异、国产替换的重任 。 作为目前行业的龙头 , 国鸿已经在规模化、平台化、生态化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相对上风 。
1、先发上风 。 国鸿在燃料电池产业化的先发上风包括规模上风和品牌优势 。 借助规模上风 , 目前国鸿电堆本钱要显著低于市场水平 , 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 以此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 在市场竞争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 新政有意向培养规模化出产企业 , 并鼓励以企业为纽带链接城市 , 国鸿已具备能力迎接挑战 。
2、技术上风 。 国鸿拥有自主开发能力与成熟技术不断自我完善 , 得到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 国鸿通过消化吸收实现了对国外引进技术的超越 , 不断对技术迭代和进级 , 并对产品平台化、生态化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 新政鼓励技术自主化 , 驱使企业探索新的工业模式 , 这恰是国鸿氢能努力探索的方向 。
3、体系上风 。 国鸿与上游的鸿基创能、下游的飞奔汽车通过一系列合作流动形成密切关系 , 能够快速进行新产品试验和迭代 , 反馈速度远快于常规的上下游厂商合作关系 。 在燃料电池产业化尚未完成与技术尚未支持市场进行高度细分之时 , 这种关系带来了显著的技术协同、技术创新及治理上风 , 这种体系上风目前海内仅有少数公司才能相比 。 此外 , 国鸿与美锦的协同性布局 , 也进步了双方市场拓展效率 。
但在新政之下 , 国鸿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艰巨挑战 , 主要包括品牌、市场、区位等几个方面 。
1、品牌形象 。 多年以来市场对国鸿形成了“依靠入口技术”、只售卖9SSL产品的古板印象 。 这种印象轻易令外界对国鸿独立性产生了质疑:潍柴引进巴拉德LCS技术时 , 行业曾经对国鸿的产品能否保持市场竞争力产生过怀疑;新政倾向使用自主技术产品 , 国鸿仍旧依赖巴拉德技术的“名声”不利于在示范期内的市场推广 。 国鸿在品牌定位和市场沟通策略方面稍欠不足 , 应积极消除社会对“巴拉德影子”的曲解 , 树立企业自主立异的新形象 。
2、市场推广 。 示范期内燃料电池工业的市场化特征仍不显著 。 “以奖代补”的奖励将由地方发放 , 地方政府资源分配将更倾向培养本区域内企业 。 若坚持走市场化路线 , 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对国鸿的市场推广造成一定影响 , 国鸿氢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 跟着国鸿协同美锦能源在嘉兴、青岛等地进行产业布局 , 国鸿非市场化部门进一步得到加强 。
3、区位影响 。 国鸿总部地处云浮 , 地理位置偏僻 , 不利于吸纳专业人才;云浮属于欠发达地区 ,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非常有限 , 政策支持力度难以与北上广深 , 甚至武汉、成都等地区相提并论 。 跟着国鸿氢能在全国布局的推进加速 , 这一局面将会逐渐得到缓解 。
思索:对于国鸿氢能而言 , 示范政策的任务如“规模示范、技术创新、模式立异”基本已经完成 。 在接下来四年中 , 氢云链以为 , 国鸿氢能的主要任务是除了维持降本增效与进步服务水平以便分食更大的市场蛋糕 , 还需思索如何应对工业成长期 , 市场化竞争下的企业淘汰赛题目 。 示范期过后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大幕渐渐拉开 , 届时除了本钱和机能上风以外 , 工业生态竞争力、平台赋能能力和国际产业链打造 , 这些可能是市场化阶段企业利用“马太效应”打造护城河的有效途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