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搭配|“第一学历”歧视蔓延到北大?别怕,真正的强者都不问出身


穿衣搭配|“第一学历”歧视蔓延到北大?别怕,真正的强者都不问出身
文章图片
穿衣搭配|“第一学历”歧视蔓延到北大?别怕,真正的强者都不问出身
文章图片
穿衣搭配|“第一学历”歧视蔓延到北大?别怕,真正的强者都不问出身
近日 , 一位自称拿到北大保研资格的大四学生发帖列出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的教育经历 。 该导师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 , 为双非院校 , 而本科更是“XX学院没写上去” , 因此表示“瞬间不想跟了” 。
该学生在帖中吐槽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 “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 , 并提出“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 。

此帖一经发出 , 立马引发了大众关于“第一学历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多重要”话题的激辩 。
众所周知 , 教育部日前在回答网友“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 , 是专科还是本科”的提问时明确表示 ,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 , 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 日常提到的“学历” , 通常指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
不过 , 现实世界却一直在告诫学生 , 第一学历真的很重要 。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曾在采访中提到 , 现实中的就业、社会歧视 , 是第一学历观念“深入人心”的最主要原因 。
目前职场上流行的“第一学历”概念 , 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起点学历” , 即在完成高中学业后 , 读的是本科还是专科;本科是一本、二本 , “双一流”、985还是211 。

随着求职大军的队伍日渐壮大 , 人才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已然是“供大于求” , 因此 , 在招聘选人时 , 企业会提高门槛 , 优先考虑录用985、211 , 以及“双一流”大学的学生 , 以提高招聘效率和成功率 。
论文《学历的信号机制:来自简历投递实验的证据》中的数据显示 , 同是研究生毕业 , 本科为非211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毕业于211、985院校的学生相比 , 在首次求职时收到回复的概率要低四成左右 。
同时 , 诸多媒体、公众号 , 也在不断提示大家第一学历对于就业的重要性 。 随处可见的“本科是二本院校的北大硕士 , 在求职时却因为第一学历而被拒”的案例 , 也让大众的“名校情节”更加严重 , 教育内卷因此加重 , 最终导致专科恐慌、高分复读、扎堆名校读研现象的出现 。
因此 , 有网友在帖子下留言表示 , 第一学历如同烙印印刻一生 , 无论之后再怎样努力 , 都无法摆脱 。
在梁挺福看来 , 如今整个社会存在“第一学历可以更直接反映大学生的实力和能力”的共识 , 在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下 , 自然会衍生出学历歧视 。

不可否认的 , 学历、教育背景等方面的条件确实是每个人靠后天努力积累、公平竞争出来的 , 也是社会培养和筛选人才的一些重要指标 。 能考入名校确实能相对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历程 , 但也并不是绝对的 。
知名职场博主耿向顺提到 , 一个普通院校本科生能逆袭考研到清北复交等名校、一个专科生能专升本成功并入读重点大学研究生 , 他们的毅力、自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都不会差 , 甚至强于那些仅在高考重压下发奋、却在进入重点大学后“躺平”的毕业生们 。
据悉 , 被学生“质疑”能力的这位北大教授名叫胡俊 , 目前已经发表了50余篇相关领域的论文 , 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计算数学届最高奖项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 , 还是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的洪堡学者 , 目前是三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北京计算数学学会秘书长 。 一个同时拥有杰青、洪堡学者和冯康计算奖3大名号的学者 , 难道还不够在北大当一位老师吗?
耿向顺表示 , 学历歧视的背后 , 其实是大众对于专科教育的不乐观、对普通本科教育的不自信 , 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在眉睫 。
尽管很多人提出的打破高校间“三六等阶层壁垒”、“所有学历层次的人在职场竞争中一律平等”的要求并不合理 , 付出不同努力程度的人就不应该获得一样的待遇和机会 , 但“唯学历论”自然也是不公平的 , 当年没有考好 , 但在后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 , 也值得被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 。

【穿衣搭配|“第一学历”歧视蔓延到北大?别怕,真正的强者都不问出身】耿向顺指出 , 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 , 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 , 帮助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 适当推动消除“唯学历”歧视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