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狂人”张民弢:“超常教育”和作为“样品”的女儿( 四 )

  虽然微信头像都是黄底红字的“十五高考” , 李韩英并不喜欢张民弢拿孩子当做“圣童家学”的招牌 。 在采访人员面前 , 李韩英称呼张民弢为“校长” 。 张民弢的手机里 , 李韩英的备注名是“圣童家学李老师” 。

  9月初 , 张民弢告诉采访人员 , 一直在外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 , 已经三个月没有回商丘了 。

  “我不在有利于她们的成长 。 ”张民弢说到自己的妻女 , “我在的时候 , 她们依赖我 。 我不在 , 她们都干自己的事 。 ”

  作为私塾的创始人 , 张民弢的想法比他的同事更进一步 。 他不承认孩子之间有智力差距 。 他对外的说法是 ,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读名校少年班 , “只有专注与否的问题 。 ” 他理着平头 , 总是目光炯炯地看着别人 , 说几句话就殷切地呵呵笑起来 。

  张民弢自称 , 小时候身体不好 , 遭到同学欺负 , 他坐在田边 , 会有大孩子拿土疙瘩打他 。 他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 , 辅导他在家自学 。 他十岁就考上了村里的初中 , 父亲此前向采访人员回忆起张民弢这段自学经历:没有遇到什么障碍 。

  十岁读初中 , 张民弢形容自己“还是个小学生的心理”:觉得老师是很聪明的 , “要我干啥我就干啥 , 并不觉得读书痛苦” 。

  张民弢认为自己避开了“青春期” , 不像其他同学 , 进入“青春期”后想入非非、谈恋爱 , 就不好读书 。

  他活在一种阴冷的家庭气氛里:父母感情不好 , 母亲想要投井 , 给他交代过后事 。 后来母亲被一个堂亲救了下来 。

  张民弢喜欢搞各种小发明、小装置 。 在河南鹿邑的农村 , 他家隔壁有一户工人家庭 , 同龄孩子有一管城里来的钢笔 。 他看了很羡慕 , 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玩具换来这一管笔 , 然后对它进行改装 , 希望“出来不同颜色的墨水” 。 他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设计 。

  但他的父亲都不喜欢 , 父亲认为“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对” , 有的老师讥讽他:“小庙里容不下大神仙 。 ”

  乡下生活很苦 。 他还记得乡领导到他父亲的乡村学校去视察 , 父亲“唯唯诺诺”的样子 。 他打心底憎恶起来 。

  他喜欢哲学 。 在不同的场合 , 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至少四种不同说法——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 , 一年后转去教育系;北京大学肄业 , 随后去香港旁听语言学博士课程;河南大学哲学系毕业;开封职工大学计算机财会专业毕业 , 做过仪表推销员、保险经纪人 。

  “你肯定不信 。 ”李韩英对采访人员说 , “张校长从前的事有可能对我说过 , 但是我都忘了 。 ”

  前后一致的说法是 , 大学毕业以后 , “我是一个‘民科’” , 张民弢有时候也会自嘲 。 创办“圣童家学”以前 , 张民弢的梦想是对汉语进行改良 , 删除一些同音的词汇 , 增补人造的新词 , 令外国人和机器都可以便捷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