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走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探秘中国核电技术之源( 三 )

  通过秦山二期的“折腾” , 中国实现了对法国M310机组核心技术的吸收 , 也对百万千瓦级机组的设计心里有了数 。 这时 , 核动力院的技术人员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 。

  “堆芯如果受制于外国 , 自主核电就无从谈起 。 ”1997年 , 时任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与20多名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在法国的157堆芯方案上 , 再增加20组燃料 , 不仅发电功率提高 , 安全性也上升 。

  “‘177堆芯’是我国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主要特点 , 也是‘华龙一号’的灵魂 , 相当于给汽车搭载上了发动机 。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告诉采访人员 , 发动机变化 , 车身也得随之变化 , 反应堆的一系列主要设备都需要重新自主设计 。

  刘昌文讲了一个蒸汽发生器的故事:在“华龙一号”早期的设计过程中 , 本打算向国外公司购买这项设备 。 然而在谈判中对方坚持要求:如果将来使用这种蒸汽发生器的核电技术用于出口 , 必须经过其同意 。 “相当于给车买一个轮胎 , 结果轮胎商不允许这辆车出口 。 ”刘昌文说 , 在场的中国专家都非常生气 , “从那时起 , 我们更加坚定了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决心” 。

  于是 , 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发 , “华龙”终于腾飞 。 据悉 , 位于福清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 , 预计在今年年底实现并网发电 。

  玲龙一号:“华龙”之后的新名片

  “华龙一号”当然不是中国核电发展的终点 。 在掌握三代核电技术之后 , 中国核电的下一步路在何方?

  中核集团玲龙一号副总设计师秦忠给采访人员指出了三个方向:一、在保证安全基础上 , 提高当前反应堆的经济性 , 降低发电成本 , 这个任务将由“华龙”后续工程完成 。 二、开发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四代核电技术” , 目前仍在试验研发中 。 三、瞄准核能非电市场 , 开发核电小型堆 , 核动力院研发的“玲龙一号” , 就是国内三代核电小堆的代表 。

  核能不仅可以用来发电 , 还有城市供热、工业供汽、海水淡化等多种用途 。 后者统称为核能的“非电应用” 。 “核能非电市场比电力市场大得多 。 ”秦忠告诉采访人员 , 前者规模大约是后者的1.6倍左右 。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 , 单一发展大型核电机组已不能完全适应核能广泛应用的要求 。 基于此 , 一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宜的经济性、更短的建造周期 , 革新型的模块小型堆应运而生 。

  “我们的小型堆应急计划区半径小于500米 , 也就是说 , 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 , 小堆的影响面积也只有方圆500米 , 不会对更远的地区造成影响 。 ”秦忠说 , 这意味着小堆在厂址选择上更为简易灵活 , 过去常常困扰大型核电站的选址问题 , 将得到一定缓解 。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大堆‘小型化’那么简单 , 这是我们中国人完全正向设计的新型反应堆 。 ”

  据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介绍 , 小堆还可应用于中小电网和区域电网 , 许多领土、人口较少的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极为感兴趣 。 2016年4月 , “玲龙一号”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堆 , 更为“玲龙一号”的安全性树立了信心 。 如今 , “华龙”“玲龙” , 一大一小 , 差异互补 , 中国核电“双龙出海”的格局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