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乌托邦,或是自我毁灭( 二 )


这一层叙事直观展现了受访者提到的内容 , 科技公司为牢牢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而想出的那些伎俩 , 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网络科技的“魔咒”如何颠倒世界 。 比如通过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友促使你在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人际联系 , 通过营造对方正在输入信息的情境持续收割你的注意力等等 。 而面前多彩斑斓的手机屏幕另一端 , 是我们看不到的几千个工程师、设计者和难以想象的复杂算法 。
片中的“小电影”把这个交互过程进行了具象处理 , 便于我们理解 。 本的屏幕内容都来自于由三人组成的内容推送团队 , 他们利用本的个人数据建立起一个人的模型 , 它开始只是一个框架 , 然后逐渐细化 , 最终变得和本一模一样 , 推送团队精准预测着本的需求和喜好 , 利用推送的内容迎合、引导着他 , 本的生活也一步步走向失控 。 镜头拉开 , 这样的控制单元还有千千万万 。
细致的情节和场景设计还原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屏幕另一端发生的我们不可见的事情 , 展现了我们如何被看不见的力量逐渐改变的过程 。 提线木偶般的生活 , 你有没有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点点改变不断累积 , 一代代影响下去 , 后果是否能够承担?
有人诟病这部纪录片小题大做、危言耸听 , 片中也记录下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当下只是一次常规的技术迭代 , 与之前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 目前的症状只是因为我们在适应的过程中 。 也有观点批评片中像打了鸡血一样痛斥监视资本主义的弊端却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 对此 , 我更赞同片中的受访者之一 , Google前设计道德伦理学家克里斯坦·哈里斯的一句话 , “这同时是乌托邦和毁灭” 。
毋庸置疑我们受惠于科技的高速发展 , 畅享着网络互通的便利 , 同时有目共睹的 ,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 , 我们捍卫“私人领地”的战斗在无孔不入的算法面前正节节败退 。 我们应该怪罪为商不仁还是监管不力?怪罪人类智慧搭建了以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 , 还是怪罪人性的弱点?这似乎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
影片最后 , 每位受访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或预判前景 。 也许会有下一部纪录片继续跟进 , 做更深一步的探讨 , 但在当下 , 对于同意这部纪录片主要观点的观众来说 , 拿出手机查看一下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 , 如果上面是一个让自己都有点害怕的数字 , 尝试先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 对常用的社交媒体少一些依赖 , 对充斥屏幕的信息少一些“拿来主义” , 多一些独立思考和正本清源的耐心 , 这部纪录片已不辱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