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我们可以批评“良心”吗?( 三 )

对卢梭而言 , 当他说“我是清白无辜的”时候 , “我是谁” , 我代表谁的良心?

当卢梭写作 , 尤其是写作自传时 , 他宣称“自己的意识和个人生活中的事件具有决定的重要性” 。 他“不只是作为一个不同寻常的灵魂、一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受害者 , 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贵族家室的异乡人” 。

这里的普通人实际是说他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 他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 , 又凭借自己的才华而出入上层社会 , 他说自己不属于任何基层 , 却了解所有阶层 , “从最底层到最顶层 , 除了王权以外 , 我在所有阶层都待过” , 这使得他可以“观察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 而不会将自己限于其中之一” , 因此 , “他的经验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 就此而言“我即人类” , “我”的经验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 。 自然地 , 他觉得自己更有资格“勾画一幅具备普遍有效性的人类画像”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生存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 , 这种经验是在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的 , 而是一种情感经验 , “更伟大的情感、更鲜活的观念” 。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倒转 , 既然“我”的情感就是普遍的人类情感 , 我就不需要通过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 就可以通过内省获得的“我”的情感 , 通达普遍的人类情感 。 又因为与世界打交道获得的经验难免出错 , 而“‘我感受着我的心灵’ , 此乃直观知识之特权 , 它直接向自身显现” , 是直接真实的 , 不会出错的 。 就此而言 , 心灵知识具有一种自发的明证性 , 和对外部世界的经验相比 , 它具有优越性 。

不过这种明证性似乎是成问题的 。 主要有二 , 一个是这种直接的自我知识似乎排斥反思活动;一个是当卢梭以自传的方式谈论自己 , 使自己对象化的同时 , 也使自己处在一种被判决的位置上 , “而他拒不接受这样的判决” 。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 卢梭对反思的态度前后有所变化 , 它曾经持有一个更健康的反思观 , 后来被抛弃了 。 在他的主导性思路中 , 反思活动作为一个中介环节 , 使得主体

(我)

与良心之间有了面纱 , 不再具有直接的确定性 , 就此而言 , “反思变成了一种有害的力量、一种罪恶的根源” , 良心反对反思 , “反思使我们偏离真是的目标” 。 甚至可以说“反思是根本恶” 。

卢梭相信 , 通过某种情感记忆这种不会出错的内省方式 , 他可以建构“真实自我” , 但这个真实不是对传记事实的刻画 , 而是“陶醉于直接冲动之中” , 这是一种原初给予性 , 用更抽象的表达即:“我们不再身处于真实性的世界

(即真实的历史)

;我们身处于本真性的王国

(即本真的话语)

” , 本真性指“无间距、非反思” 。 反思活动割裂了原初统一性 , 使得意识出现了不可还原的分裂 , 卢梭期望用非反思的纯粹感受来克服分裂 。 依赖对良知的纯粹感受在现实中并不罕见 。 但若陷入卢梭式的良心之中 , 把对”良心之举“的反思都看作是对本真性的偏离 , 实际上拒斥了对它的任何反思 , 而且认为 , 就算那些”正义的呼声“偶尔有错 , 也应当被原谅 , 因为这一切都“源自他那纯真无邪的意向和感受、温柔的激情、被辜负的善心以及他对友爱的强烈需求” 。 但这样一种美好的灵魂 , 作为最好的事物 , 就应当终止了我们的反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