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而不衰或将成现实,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抗衰老靶标基因


大|老而不衰或将成现实,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抗衰老靶标基因
文章图片
大|老而不衰或将成现实,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抗衰老靶标基因
文章图片
长生不老、青春永驻 , 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永恒的追求 。 向着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努力奔跑 , 如今我国科研人员有了新的进展——发现了一系列潜在调控衰老过程中行为退化的基因 , 并鉴定出两个能够加速衰老过程中行为退化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 , 这很有可能成为抗衰老的药物靶点 。
日前 ,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妨碍健康衰老》的论文 。 值得注意的是 , 其中一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 , 不仅可以加速衰老过程中的认知行为退化 , 还与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进程成正相关 。 “这提示着 , 这些可以作为抗衰老药物靶点的基因 , 很有可能成为筛选治疗老年性疾病药物的靶点 。 ”研究团队表示 。
据悉 , 该论文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时青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合作完成 。
【大|老而不衰或将成现实,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抗衰老靶标基因】关于衰老的历史研究
时光飞逝 , 岁月无情 。 悄然间 , 昔日如花似玉的少女成了满脸皱纹的老妪 , 曾经玉树临风的少年不再步履铿锵 。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有没有办法延缓衰老?千百年来 , 人们不断探寻答案 。
20世纪30年代末期 , 科学家发现限制饮食可以延长小鼠和大鼠的寿命 , 这说明衰老是一个可塑的过程 。 随着新实验方法的出现 , 人们对于衰老现象从个体到细胞和分子层面都有了进一步认识 , 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很多理论试图解释衰老 , 然而通常只能解释部分衰老现象 。
20世纪90年代 , 伴随分子生物学发展 , 衰老研究进入基因时代 。 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是:1983年 , 一位科学家在模式动物线虫中鉴定出首个长寿突变体——一个叫age-1的基因突变 , 它将线虫寿命延长了40%至60% 。 这个发现令很多科学家十分震惊:单个基因的突变竟然就能改变寿命的长短 。
随后几十年 , 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上百个长寿基因 , 对长寿的生物学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 一些长寿基因虽然能延长寿命 , 并不一定能延缓动物行为和认知功能的退化 。 换句话说 , 与人类寿命显著延长不相适应的是 , 伴随着年龄增长 , 老年人与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 。 而目前关于健康衰老机理的研究还很少 。
生物在衰老过程中行为退化的机制是什么?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面前 , 如何改善相关功能退化 , 最终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就这样 , 有了文章开头的这项研究 。 “我们希望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实现老而不衰 。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组组长蔡时青研究员表示 。
遗传学筛选“大海捞针”
基因成千上万 , 如何找到特定调控行为退化的那一个?生物学中若要实现“大海捞针” , 遗传学筛选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 在常用于遗传学筛选的模式生物中 , 研究人员选用了线虫作为研究对象 。
蔡时青解释 , 这样选择一是因为线虫体型微小 , 身长仅1毫米 , 易于培养 , 遗传背景清楚且便于遗传操作 , 且生命周期短;二是线虫是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 , 许多调控寿命的重要信号通路均在线虫中首先发现 。
即便如此 , 检测衰老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也并非那么简单 。 那么 , 有没有一种衰老的生物学标记 , 它易于追踪 , 能反映行为功能退化且适合大规模筛选呢?蔡时青想到了神经递质系统 。
什么是神经递质?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博士袁洁介绍 , 这是介导大脑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化学物质 , 在衰老过程中 ,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将导致行为功能退化 。 既有研究表明 , 改善神经递质功能可提高老年人的行为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