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我国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观测,“台风猎人”讲述追风危险经历


***快讯(采访人员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16号台风“浪卡”10月12日生成 , 并于13日19时20分前后 , 在海南省琼海市沿海登陆 。 10月12日至14日 , 一群科学家携带无人机等设备 , 追随台风“浪卡” , 进行了多次无人机观测试验 。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此次观测的发起者 。 研究所副所长汤杰在接受***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此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台风观测试验 , 采用了5个型号的无人机进行观测 , 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 。 观测地点距台风登陆地仅有40余公里 , 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危险半圆内 。
新京报我国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观测,“台风猎人”讲述追风危险经历
本文插图
参与观测的无人机 。 受访者供图
多型号无人机协同观测 , 大型机提前一个月进场
***:请介绍一下此次观测用的无人机 , 它们在哪里起飞?
汤杰:这次参加试验的无人机共有5个型号 , 其中最大的是四川腾盾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一吨 , 长20多米 。 北京爱尔达公司无人机 , 载重70公斤 , 长1.9米 。 再小一点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杭州佐格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四五公斤 。 最小的是深圳华讯方舟(000687,股吧)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两公斤 。
无人机都是在海南琼海起飞的 , 有的在琼海博鳌机场 , 有的在沿海 。 无人机需要长途运输 , 最大的需提前一个月进场 , 9月初就进入了博鳌机场 , 最小的也要提前一周进场 。
***:为什么采用多架飞机多角度、多高度协同观测?
汤杰: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 不同观测工具用途不同 , 各发挥各自的优势 。 不同的无人机用途不一样 , 飞行高度不一样 , 使用的飞行时间也不一样 。
大型无人机的最主要优势是载重量大 , 续航强 。 腾盾大型无人机航程超过3000公里 , 续航时间30个小时 , 但缺点是起降要求高、造价高、易受伤害、不灵活 。 而南航、深圳华讯方舟等小型无人机造价低、灵活 , 可以近距离接触海面观测 , 探测0米到1公里的边界区域 。
***:无人机上都装配了什么仪器?主要测量哪些数据?
汤杰:大型无人机装有机载激光测风雷达和机载气象雷达 , 两款比较小的飞机上带有高清摄像头 , 主要测量海上台风的温度、压力、湿度、风速、臭氧、风场结构等数据 。
这次我们是第一次飞大型无人机 , 只带了两三个设备 , 实际可以携带20多个 , 未来很看好重载无人机 。
无人机观测台风“浪卡”风浪 。 受访者提供
无人机观测台风“浪卡”内部云系 。 受访者提供
【新京报我国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观测,“台风猎人”讲述追风危险经历】仅距台风40余公里 , “台风猎人”伺机观测
***:观测团队去了多少人 , 距离台风“浪卡”有多近?
汤杰:我们整个队伍七八十人 , 有的人员国庆假期没结束就临时跑过来 , 还有很多设备是临时从各地调来的 。 没办法 , 就是根据“猎物”出现的时间来紧急调整 。
13日下午 , 我们在台风预计登陆点北边四五十公里的地方 , 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危险半圆内 。
***:为什么选择台风“浪卡”来进行多平台协同观测?
汤杰:我们一直在等待合适的目标 , 就像猎人在等待猎物 , 猎物不出现我们就一直等着 。 今年天气形势比较异常 , 台风情况也特殊 , 出现了“七月空台”的现象 。
目前 , “浪卡”台风是最适合观测的 , “天时地利人和” 。 它的路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 且不是特别强 , 比较容易观测 。 而且 , 预计登陆地海南又是重要的台风观测基地 , 这个环境是最合适的 。
***:台风风速很快 , 对无人机飞行员提出了什么要求?无人机如何进入台风中心?
汤杰:进入台风中心的是大型无人机 。 腾盾大型无人机由经验非常丰富的退役军队飞行员操作 , 而且是两个飞行员同时操作 。 操作比较难 , 要见缝插针 , 下手准 , 觉得力量够了 , 就突破外围云系 , 直接飞进台风中心 , 如果云太厚了 , 就要绕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