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福州路文化周近日举办 “文化第一街”想重拾流量担当

:原题为_上观|福州路文化周近日举办 “文化第一街”想重拾流量担当。
上观|福州路文化周近日举办 “文化第一街”想重拾流量担当
文章图片
上观|福州路文化周近日举办 “文化第一街”想重拾流量担当
文章图片
上观|福州路文化周近日举办 “文化第一街”想重拾流量担当
文章图片
10月13日到19日 , 第十五届福州路文化周举办 。 这几天 , 福州路的氛围像过节一样喜庆:不少沿街商户在店门口竖起漂亮的活动与促销海报 , 橱窗陈设装点一新 , 街角公共空间上演小型户外戏剧 , 时尚的合影海报墙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打卡” 。 福州路文化周已举办14年 , 之前没啥大水花;今年可不一样 , 沿街商户都希望能弄出些动静 , 吸引更多人关注 。
作为上海最知名的文化街 , 福州路近10年却显颓势 , 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衰减 。 福州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 通过调整转型延续曾经的辉煌?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在福州路上 , 一些店家自主调整业态 , 吸引年轻消费者走进福州路、走进店铺 , 甚至为了买本书而排起长队 。
福州路 , 东起中山东一路 , 西至西藏中路 , 约1600米长 。 从20世纪初起 , 福州路就有“文化第一街”之称 , 最多时福州路一带有大小书店300余家 。 中华、大东、世界、传薪、开明、商务等大型书局书店先后开设 , 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开文等笔墨庄纷纷迁入 。 20世纪30年代 , 到福州路书店“淘宝”、到沿街茶楼喝下午茶 , 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
岁月流逝 , 福州路一带书店开开关关 , 但书店在这条路上一直保持着高密度 ,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仍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 。 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开业 , 营业面积超一万平方米 , 大手笔的七层零售空间 , 开张初期要花三元买进场票 , 读者仍争先恐后探店 。
除了书店 , 福州路上的各种小店也富有魅力 。 百新书局董事长曾琼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一家法资外企工作 , 她记得 , 当时企业的法国同事到上海来出差 , 她会带他们逛福州路 。 “沿线有好多小店 , 尽管小门小脸 , 但走进去非常热闹 , 卖的扇子、砚台、刻章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法国同事都特别喜欢这种感觉 。 ”
直到2010年前后 , 福州路上的客流量仍很大 , 可谓南京路步行街后街中的“流量担当” 。 2010年 , 90后吴小凡上大学一年级 , 那年暑假她多次到福州路 。 “有同龄朋友来上海玩 , 我带着大家逛完南京路、外滩 , 都会去福州路 。 在福州路上可以买书、买文具、买奶茶与炸鸡 , 好玩好吃的东西多着呢!”她曾经数过当时福州路从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一段的便利店 , 至少7家 , “那时候 , 哪里便利店开得多 , 就说明哪里人流大” 。
可这几年 , 无论在商家还是消费者眼中 , 作为文化街的福州路都显出颓势 。 “福州路现在的人气与影响力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 。 ”20世纪90年代进入外文书店工作的零售部经理黄波感慨 。 随着人们的购书习惯向网购转移 , 各种新型书店在上海各处兴起 , 很多上海人可能几年也不会来福州路买书 , 上海书城也不再人头攒动 。 曾琼过去频频光顾的那些小店 , 早已无法跟上时代变化 。 “10年过去了 , 上海越来越时尚 , 但福州路一些小店还停留在当年的业态 , 缺少特色 , 没有吸引力 。 ”曾琼说 。
“如今 , 街面上冒出来的人气 , 不再冲着书店、文具店 , 而是奔着餐饮店 。 福州路一带的网红美食蓬勃发展 。 最热闹的是每年清明、中秋前 , 消费者在杏花楼门口排队买青团、买月饼;春暖花开时 , 在老半斋门口排队吃刀鱼面 。 ”黄波说 。
变化
一些“不甘心”的店家为福州路“风光重现”努力着
百岁百新书局重归 , 七旬外文书店聚漫迷
福州路就这样了吗?一些“不甘心”的店家正为福州路“风光重现”努力着 。 百新书局、外文书店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家 。 “我们要吸引年轻人走进福州路!”两家店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