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教新动向!我省将建设100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为了建设一批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 促使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我省决定实施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 10月14日 , 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 我省2021年、2022年将各遴选50所左右学校立项建设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 项目建设周期3年 。 经过3—5年建设 , 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 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
通知要求强化专业(群)建设 , 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 , 建设1—2个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 。 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 , 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 。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 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 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 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 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 建成在全省开放共享的专业(群)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基地 , 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教师|职教新动向!我省将建设100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 , 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 ,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 深入推行“1+X”证书制度 。 聚焦课堂主阵地 ,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 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 , 推动课堂革命 。 深化教材改革 , 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 建立基于能力标准的学习成果认定办法 , 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成长需求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 落实教师自主招聘及20%编制员额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政策 , 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 。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 强化教师培养培训 ,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制度 , 培养一批教学名师 , 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 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 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 , 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的政策规定 , 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 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深化与区域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 , 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 进一步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 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技能技艺传承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 , 提高协同育人能力 。 牵头或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 探索各相关方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等为纽带实施实体化运作 。 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 探索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 , 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 。
通知要求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 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 , 以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核心 ,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 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 , 加强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园安防系统、物联网等智慧教育硬件基础建设 。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 , 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
学校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地区)交流与合作 , 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有一所稳定的国(境)外合作学校 。 探索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 , 进行本土化实践 , 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 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 , 对接国际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 , 鼓励高水平专业的课程与发达国家互通互认 。 加强教师出国(境)培训 , 具有国(境)外研修培训经历的教师达5%以上 。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 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 。
此外 , 通知要求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 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 , 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 。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 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 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优势 , 建设社区学院 , 开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农业农村 , 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 , 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 年培训人次数达到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 积极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管理理念和经验 , 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