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财经观察|国资背景券商并购成“难点”,国联国金重组“泡汤”( 二 )


疑涉内幕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 ,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11月 , 前身为无锡市证券公司 , 2008年5月通过改制更名为国联证券 。 2015年7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 2020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
国金证券作为上市证券公司 , 是沪深300指数、上证180指数、上证180金融股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成份股 , 连续9年在券商分类监管评级中获A类A级 。 截止到目前 , 公司下设7家分公司 , 有68家证券营业部 , 分布在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
国金证券相关负责人此前受访时表示 , 本次整合有利于国联证券引进民营券商灵活高效的发展理念、经营机制 ,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 而民营券商也能更好的借助国联证券的资源禀赋、社会资源 , 提高抗风险能力 。 国有券商与民营券商同样面临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同样面临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 。
关于国联和国金两家券商的重组失败 , 市场给出诸多猜测 。 有股民认为遭遇“杀猪盘” 。 因为9月20日双方官宣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之前 , 有关“国联证券正谋划合并国金证券”这一“大动作”的小道消息已在坊间甚嚣尘上 。
在停牌之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18日) , 也是国联和国金两家券商签订相关协议之际 , 双方的股票均拉升涨停 。 两天后的9月20日晚间 , 双方才发布停牌公告 。
有股民质疑道 , 国联和国金两家上市券商公司 , 应该在9月18日决定签订涉及重大重组相关协议之前 , 至少应在9月17日收盘后 , 向上交所提交停牌信息并及时发布公告 , 以保证9月18日的相关签约行为不会干扰资本市场 ,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
大白财经观察注意到 , 最近一段时间 , 国联证券H股股价连续大涨 , 较9月17日涨幅超60% 。
对于公众的广泛质疑 , 9月25日 ,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 , 证监会已要求国金、国联证券自查 , 并提交内幕知情人名单 , 启动核查程序 。 常德鹏强调 , 如核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 证监会将依法及时查处 , 坚决落实“零容忍”要求 。
国联证券对此回复称 , 公司已按照相关监管规定 , 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了登记和申报 , 编制了交易进程备忘录 。
对于双方筹划重组失败的原因 ,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强调 , 两家上市券商存在体制、机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业务专长及资源禀赋 。 双方在经营理念、业务发展、团队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 但也因为专业背景、文化差异和激励机制的不同 , 很难达成共识 。
谁是搅局者
公开资料显示 , 在经营方面 , 2020H1国联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8.2亿元和3.2亿元 , 国金则为29.0亿元和10.0亿元;在资产规模方面 , 2020H1国联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369亿元和84亿元 , 而国金则达到了654亿元和215亿元 。 国联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证券经纪和自营业务 , 而投行业务恰恰是国金的强项 , 2020H1国金主承销金额排名行业21名 , 其中IPO承销金额76亿 , 排名行业第4 。 区域布局上 , 国联优势地区为江苏省 , 国金证券有着相对更为广泛和完善的全国网点布局 。
业界评论国联对国金的收购是典型的以小博大 , 这一方案被业界称为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 。
作为民营券商的代表 , 国金券商近年表现不俗 , 本次筹划国联重组国金被誉为“蛇吞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证券业协会2019年经营数据排名 , 国联自身的各项主要财务数据排名大约在50名左右 , 国金在20到30名 , 而国联和国金的合计值有望进入行业前20 。 当时市场分析 , 国联证券与国金证券筹划重组 , 双方合并后即有望跻身“千亿市值股”阵营 , 距离第一梯队券商不远了 。
业内人士提示到 , 国联如能和国金达成重组 , 其业务范围将得到长足拓展 。 虽然没有透露双方重组细节 , 但是国金证券同时控股国金期货与国金通用基金 , 合并完成后 , “涌金系”金融版图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 国金证券可能失去证券、期货、基金三张牌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