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资本RyanBenCapital|股价回不来,上市公司的无奈:流言散不去( 二 )


事实上 , 虽然中国奥园下半年到期的短债约200亿元 , 但其账户上存着694亿元现金 , 银行里还伏着900亿元的授信额度 , 似乎并不存在资金链崩坏的问题 。
至于79.8%的净负债率 , 谈不上压力 。 横向比较2019年建发国际(01908.HK)174%与福晟国际(00627.HK)122.6%的历史高点 , 中国奥园再健康不过 。
“公司对于净负债率没有明确指标要求 , 目前来看90%以下都是健康的 。 ”郭梓文脸上写着自信 , 但他还是想不通 , 投资者为何背中国奥园而去 。
加法与减法
信心不是喊出来 , 而是做出来的 。
看看特斯拉(TSLA) , 若不是上海超级工厂能够实现年产量50万部新车 , 股价怎能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这年头儿 , 信心来自力量 , 只要你够强 , 钱、市值、资源都不是问题 。
要这么说 , 中国奥园确实有点“不给力” 。
这几年 , 地产圈儿的价值观已经升级 。 大佬们都意识到 , 眼里不能只有土地 , 还要有生态的框架: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 独立销售能卖500万元;可是将它拆成20平方米的花园和80平方米的房子 , 产生的价值远不止500万元 。
当然在房企眼中 , 并非只有花园才能抬高房价 , 融入文旅、康养、会展、物业管理等理念的社区同样可以达成目标 。 只要将它们全部塞进同一个片区 , 更会产生生态附加值 , 反向带动海量物业销售 , 这才是未来的生意 。
在一线城市 , 这种模式被称为CAZ(CentralActivityZone , 中央活力区) , 用来替代传统的CBD(CentralBusinessZone , 中央商务区)模式 。 看看万科亚运村、融创在南京的玄武·映、保利·天汇 , 都是这么回事儿 。
这么看 , 中国奥园醒得还挺早 。 从2018年开始 , 郭梓文就喊出了“一业为主 , 纵向发展”的战略布局 。
“一业”好说 , 就是地产 , 用土地兑换价值;“纵向”较为复杂 , 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健康医美、文旅养生 , 以及跨境电商 , 一个也不能少 。
换言之 , 中国奥园打了多元化的算盘 , 给传统业务做“加法” 。
2019年2月 , 中国奥园完成分拆奥园健康(03662.HK) , 完成第一步“加法”;2020年4月 , 以中国奥园为主要股东的中国文旅集团 , 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 继续丰富多元化的内涵 。 一系列举措 , 让中国奥园的健康医美与文旅养生有了立足之处 。
“房地产业天花板10年后就会到来 , 以后再布局就太晚了 。 ”郭梓文一早就在敲打员工 。 只是醒得早了 , 并不意味着有虫吃 。 翻看这两个独立板块的成绩单 , 总是有些沉重与无奈 。
奥园健康总想着打造医美、康养、中医等业务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 可是其2020年上半年报显示 , 中国奥园及关联方为其提供的在管物业面积为1487.3万平方米 , 收入2.1亿元 , 占奥园健康总收入的90.2% , 康养的壳子里裹着物业管理的瓤 。
曾有媒体统计 , 国内37家文旅集团2019年的营收总额为3689亿元 , 平均值99.7亿元 。 相比之下 , 奥园健康2.1亿元的盘子 , 实在有些寒酸 。
至于中国文旅集团 , 倒是没有偏离正轨 , 营收规模已从2017年的1.86亿元增至7.36亿元 , 净利润也从0.45亿元增至1.04亿元 , 只是偿还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已经从1.02亿元增至5.78亿元 , 负债率已经达到632%、272.2% 。
原本打算落地创新的康养 , 实际上是延续了传统地产业的香火;原本打算拓宽财路的文旅 , 实际上成为了入不敷出的黑洞 。
无论怎么看 , 中国奥园两次分拆都不是沿着行业前进方向探索未来生财之道 , 倒像是为了维系主业增长而被迫剪掉的“鸡肋” 。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 , 中国奥园不过是继续在传统业务形态里挖潜 , 而且效果非常一般 。 最初一系列的加法 , 最终硬生生做出了减法模样 , 让资本如何放心地托付未来呢?